体温41.8℃紧急送医!持续高温天,警惕热射病

原创 浙江省中医院钱塘院区 浏览量

“医生!医生!”临近中午时分,浙江省中医院钱塘院区急诊科分诊护士胡磊突然听到一阵呼喊,一眼就看见几个脚步急促的身影——他们边跑边喊,其中一个人背上还背着一个一动不动的年轻人。


“体温41.8℃、心率160次/分、氧合92%,瞳孔3mm,对光反射迟钝……”躺在抢救室的刘师傅已陷入昏迷,二便失禁。急诊科医护人员迅速行动,一边开通静脉通路,一边提供紧急吸氧。



“是热射病!”医护人员立即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头部冰帽降温、冷水擦浴、气管插管以保持气道通畅、导尿、补液等。同步迅速联系重症医学科(ICU)进行紧急会诊,并上报行政和医疗总值班。经过抢救,刘先生情况稍微稳定后,转到ICU进一步治疗。


原来,刘师傅是钱塘一家快递站的“快递小哥”,因在户外高温下连续工作好几个小时,突然晕厥,意识丧失,被同事送往急诊室。


“热射病就是重症中暑,是由于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超过40℃,伴有皮肤灼热、意识障碍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严重急性热致疾病,是中暑最严重的类型。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50%。”浙江省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徐华介绍并分析患者病情,“这名患者现在仍需持续进行亚低温治疗,联合镇静镇痛,后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可能发生急性肾衰竭等,还需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近期,杭州高温逼人,浙江省中医院湖滨院区急诊科也每日接诊中暑患者3人左右,其中不少是“不舍得开空调”的老年人。


如何区分是普通中暑还是热射病?徐华介绍,中暑是指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或在炎热环境中进行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高热、皮肤干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特征。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重症中暑。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常表现为口渴、食欲不振、头痛、头昏、多汗、疲乏、虚弱,恶心及呕吐,心悸、脸色干红或苍白,注意力涣散、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升高等;而重症中暑则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热痉挛是指突然发生的活动中或者活动后痛性肌肉痉挛,通常发生在下肢背面的肌肉群(腓肠肌和跟腱),也可以发生在腹部。热痉挛也可能是热射病的早期表现之一。热衰竭是在炎热环境中工作或运动时,未能及时补充足够水分而且大量出汗,从而造成体液和体盐过多丢失的状况。它也常发生在对高温潮湿环境不适应的人身上。热衰竭的症状包括大量出汗、极度口渴、乏力、头痛、恶心呕吐以及体温升高。此外,可能会出现明显的脱水症状,如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或晕厥。热衰竭可以被视为热痉挛和热射病之间的中间过程。如果针对热衰竭的治疗不及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热射病。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和非劳力性热射病。”浙江省中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徐素美提醒,要特别关注独居的老年人。由于老年人不喜欢开空调,当环境温度、湿度特别高时,他们更容易中暑。子女应尽力帮老人提前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在家中备足清凉饮料,并准备一些防暑降温的药物。同时,劝说老年人减少外出活动。如老人出现不适症状,应尽快送医就诊。这样可以确保老年人在炎热的天气中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照顾。


当然,作为“热射病”的高危人群,户外工作者更应注意避免长时间高温下作业,及时补水、补液。如出现身体不适,应转移到阴凉处,降低体温,严重者要立即就医。


浙江省中医院钱塘院区急诊中心主管护师叶青青表示,在120到来之前,应对热射病要记牢急救“五字诀”:移——迅速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利呼吸和散热,敷——可用冷水毛巾敷头部,或冰袋、冰块置于病人头部、腋窝、大腿根部等处,促——将病人置于冷水中,按摩四肢,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浸——将患者躯体呈45度浸在凉水中,以浸没乳头为度,老年人、体弱者和心血管病患者,水温不宜过低,擦——多人同时用毛巾擦浸在水中的患者身体四周,把皮肤擦红,一般擦15—30分钟左右,把体温降至37—38℃,大脑未受严重损害者多能迅速清醒。


通讯员:陈岩明

记者:郁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