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验田”向“高产田”!三条路径破解钱塘开放新命题

原创
浏览量
作者:郝爽、方维、朱晟

“自贸”是最近的热词——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刚刚迎来五周年纪念日,不久前,海南自贸港封关的具体时间确定。

作为高能级开放平台,无论是自贸试验区还是自贸港,都代表着制度的优势和机遇。

这样的纪念日,同样属于钱塘。五年前,一纸批复落下,钱塘正式迈入“自贸时代”。浙江自贸试验区杭州片区钱塘区块(以下简称“钱塘区块”)2024年以钱塘区1.8%的土地面积,实现全区12.4%的新注册企业、15.0%的税收收入、23.4%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和38.2%的外贸货物进出口,为钱塘区经济稳进提质提供重要支撑。截至目前,钱塘区块共积聚了超万家企业,为获批前的2.5倍。

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杭州片区钱塘区块四至范围

自贸试验区不是单一政策的试验场,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制度创新生态系统——从物流模式到生物医药监管,从口岸通关到区港联动,钱塘区块以“小切口”撬动“大格局”,正在成为长三角高水平开放的一扇鲜明窗口。

在全球开放与合作的浪潮中,自贸试验区如何在制度创新中突破瓶颈?又如何在国际规则下实现突破?不妨将钱塘区块作为一个小窗口,一窥这片“试验田”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成为经济发展的“高产田”、对外开放的新样本。


横跨欧亚大陆

TIR如何重塑跨境电商出口链路?

货车司机王海涛如今可以一人一车,从杭州综合保税区启程,经满洲里口岸办理通行手续,直抵莫斯科甚至圣彼得堡。他不再需要在中哈或中俄边境卸货交接,而是凭一纸TIR证穿越国境,“横跨欧亚大陆,多挣个几千元。”

这背后是一场物流革命的悄然发生。

TIR即《国际公路运输公约》,是建立在联合国公约基础上的国际跨境货物运输领域的全球性海关便利通关系统,TIR能够实现“门到门”运输,全程无须倒装和卸货,沿途海关无特殊情况无须对货物进行开箱检查,运输成本约是空运的四分之一,一万公里的跨境公路运输时长可缩短至10天左右。

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积极探索跨境电商新业态与“TIR运输模式”相结合的模式,使钱塘跨境电商出口拥有了一条新通道。 

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下沙园区是跨境电商“买全球、卖全球”的全球中心仓,电子产品、家居用品、服装和户外用品等深受俄罗斯市场青睐。

“以前跨境电商出口俄罗斯,主要通过空运、海运、铁路等方式。相较于这些传统运输方式,TIR国际公路运输具备对基础设施依赖小、机动灵活、装卸方便等特点,非常适合跨境电商小包裹出口。”优拉(杭州)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关务经理柯建强说。

为保障“TIR+跨境电商”模式出口货物顺利通关,钱江海关驻下沙办事处和杭州综合保税区提前对接企业需求,设置专窗联络,全流程跟进指导企业业务开展,现场快速办理系统审批、证书签注和车体施封等工作,并建立“口岸+属地”海关协调机制,主动对接出境地口岸海关,动态跟踪车辆到达口岸时间,确保TIR车辆顺利出境通关。

“TIR+跨境电商”为钱塘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了新的物流解决方案,将进一步推动钱塘跨境电商产业的发展。钱塘区块将跟进首批货物通关情况,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促进TIR国际公路运输与中欧班列、海运、空运等现有运输模式实现资源互补,助力更多跨境电商商品通过不同贸易方式、不同运输方式拓展海外市场。


白名单与联合监管

生物医药如何破解“进口难”?

不久前,杭州链康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链康医检”)的实验室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企业因未被纳入入境高风险特殊物品安全联合监管机制白名单,一批急需用于科研的进口血浆制品标准品滞留口岸。“如果该标准品不能按计划进口,会严重影响公司开展Olink蛋白质组学研究。”链康医检董事长郎秋蕾眉头紧锁。

转机源于一通来自自贸试验区杭州片区钱塘区块管理办公室改革创新科负责人的电话。基于2022年钱塘区块试点建立了入境特殊物品安全联合监管机制,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赛骤然启动。

“我们第一时间在联合监管推进机制上做出尝试,积极主动与企业联系,邀请专业机构指导企业按照海关卫生防疫管理规定提交相关评审资料。”该负责人说。

得益于自贸试验区杭州片区钱塘区块管理办公室“保驾护航”,链康医检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加入了“白名单”。“太给力了!为我们加快产品研发扫清了第一重障碍。”郎秋蕾难掩激动之情。

生物医药产业是钱塘区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1800家,全球十大知名药企7家落户钱塘。随着钱塘区生物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企业对进口研发用特殊物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既要快进快出,更要安全进出。2022年,钱塘区块率先试点建立全国领先的入境特殊物品安全联合监管机制。其精髓在于打破部门壁垒,重塑监管逻辑:该机制采取“企业生物安全控制体系评估+产品入境前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入境后多部门联合监管”的管理模式,联动海关、卫生、市场监管、经信科技、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公安等多部门,实现对入境高风险特殊物品的全链条闭环监管。

截至目前,自贸试验区杭州片区钱塘区块已推动形成“以创新链驱动打造高能级生物医药产业平台”6个方面32项的集成式创新,成立浙江自贸试验区企业创新发展联盟生物医药子联盟,建设启用特殊生物制品一体化通关平台,实现生物制剂直接从杭州口岸进口“零的突破”,在全国首创生物医药产业园公募REIT试点,持续探索药品数“智”监管“黑匣子”新模式。


“区港联动”与成本减法

企业出海如何更便捷?

郭瑛站在下沙港,看着公司的集装箱顺利出港,神色轻松。

“此次通关申报的12个标准集装箱,里面满载了公司生产的电饭煲和洗衣机等产品,货值超500万元。”在杭州松下家电(综合保税区)有限公司担任工场管理课和进出口管理课课长的她介绍道。

回想之前,货物都是通过公路运输运至乍浦港。现在的下沙港,跟公司的直线距离不到10公里,“约等于‘家门口’,货物还能在下沙港免费堆存,相当于我们多了个临时仓库,有啥紧急需要也能当天安排。”郭瑛仔细算了一笔账,经下沙港出海,能享受市、区级的相关补贴,加上节省的物流成本,“一年下来节省个20万元不成问题!”

这一变化源于去年6月推出的综合保税区—下沙港“区港联动”陆水联运新模式。通过“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货物可直接在区内通关、出海,大幅提升效能、降低成本。

据了解,下沙港开港至今已开拓“下沙—乍浦—宁波”“下沙—乍浦—温州”“济宁—太仓—下沙”等13条内、外贸集装箱航线。其中,在“下沙—乍浦—宁波”外贸专线上,投入4条64标箱运力的集装箱船舶,实现“天天班”且日均航次频率不少于8班,极大地满足了企业运输需求。格力、顾家、金松优诺、中策橡胶等越来越多的自贸试验区钱塘区块、钱塘区企业享受到这一便利,实现了自贸试验区、钱塘区与下沙港的“区港联动”。

钱塘区块在“区港联动”方面的创新举措不止于此。2023年5月启动试运营的浙江省特殊生物制品一体化通关平台,便是由杭州综合保税区在全国首创综保区“城市货站”区港联动模式的基础上建成的,有效提升了进口生物制剂的通关时效。

获批以来,钱塘区块始终围绕解决市场主体的难点问题开展制度创新,聚焦生物医药、跨境电商、保税经济、营商环境等领域,累计形成77项制度创新成果,市级以上63项,其中“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退货中心仓模式”等国家级制度创新案例8项。

从单点创新到系统集成,从便利化到制度化,钱塘区块的实践揭示出自贸试验的核心命题:开放不止于降低关税、简化流程,更在于构建一套持续响应市场变化、精准匹配企业需求的制度体系。站在五周年的节点,钱塘所要书写的,不再只是一区一时的成绩单,更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开放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