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没有的我们都有!钱塘这个村让年轻人抢着回流!

今年8月15日,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为此,钱塘发布特别推出“钱塘青绿”系列报道,带大家走进乡村田野、工厂车间、河湖湿地,全方位呈现钱塘深入践行这一理念的精彩蝶变,解码青绿画卷背后的发展密码。
九月,河庄街道江东村满目葱茏。约10万平方米的稻田画稻浪翻涌、蛙鼓声声,特色民居白墙黛瓦、错落有致,田园风光美不胜收。

在嘢好·会客空间,江东村原党总支书记方建庆和乡村CEO叶翔鹤、新农人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村里露营基地的建设推进。

“想不到吧,如今眼前这一片生机盎然的地方,以前还是盐碱地。”方建庆感慨万千,“二十年前的江东村房屋破旧、经济薄弱,是个不折不扣的‘后进生’。”
然而,二十年间,曾经房屋老旧、名不见经传的江东村“全速奔跑”,实现了破茧重生,开拓出了一条生态宜居、产业多元、文化充盈的乡村振兴新路。

经过环境整治提升,昔日荒地焕发新生,蜕变为“闲梦江东”田园景观;在党员带头示范下,200余户农户对闲置农房进行旅馆式改造和出租,有效缓解了周边产业工人和高校学生的住宿难题;省级文化特派员何剑伟深入挖掘江东村文化资源,打造出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IP;“钱塘绿岛”“钱塘小雅”等一批农文旅项目纷纷入驻,形成了集农业生产、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旅游体验及研学教育于一体的多元业态……“鼓”口袋也富脑袋,“送文化”更“种文化”,“闲梦江东”的焕然新生,赋予了乡村新的打开方式。

乡村的发展,村民的感受最为真切。“真的招待不过来,每逢周末节假日都爆满。”王春雅在村里有一家“闲梦农家乐”,近些年经营得有声有色,“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她笑着说。
如今,江东村致力于推出“青年入乡发展首选地”和“鲜食玉米产业特色村”两张金名片。通过“生态基底+青年赋能+产业迭代”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村里盘活千亩农业生态资源,打造玉米主题农创园等特色产业载体,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青年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近年来,江东村引入乡村CEO机制,吸引着多位“95后”“00后”新农人扎根乡野。
为了让青年人才在乡村留得住、干得好,江东村持续发力。通过设立田城汇博士工作站、共建大学生实训基地,为青年人才搭建起成长的阶梯与施展的舞台。如今,江东村已成功吸引20余个青年乡创团队入驻,累计开展新农人、农创客培训达2000余人次。

不仅如此,村里还打造了总投资超700万元、占地面积约8.7万平方米的青创农场。这片农场里,鲜食玉米、奶油黄瓜、蓝莓等十余种高附加值作物蓬勃生长,江东村“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良性循环已然形成。

凭借着在人才引育和产业发展上的出色表现,江东村收获了累累硕果。2020年,江东村获评“全国文明村”;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614.74万元;2025年上半年,旅游人数已破20万人次。“城里有的我们都有,城里没有的我们也有,这就是‘令人向往的村庄’。”方建庆的话语中洋溢着自信与骄傲。
展卷人说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承载着百姓深切的期盼。二十年久久为功,一路步履坚定。从围垦滩涂到产业新城,从传统农居到未来社区,钱塘走出了一条“田城共生”的共富路。
一座座有理想、令人向往的村庄拔地而起,成为许多人的诗意栖居地、创新创业新热土。同时,更多的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充分涌流,“村”与“城”美美与共。
从美丽生态,到美丽经济,再到美好生活,在钱塘,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和焕新,看到青春力量的蓬勃生发,也能看到未来的美好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