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外语招商尖兵” 架起跨国合作“连心桥”

原创 区商务局、区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

在钱塘对外开放的蓝图里,除了精通“生物医药”领域的博士招商团,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手握“外语钥匙”,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把全球商机和钱塘优势紧紧连在一起。靠着专业、热忱和坚守,他们成了区域招商引资中的“跨国桥梁”,不断给钱塘的产业生态注入新活力。


李红华(左三)

“招商不是机械地讲政策,得让外商听明白、能信任,最后愿意在这儿扎根。”有二十多年招商经验的李红华,说出了其中的关键。她擅长韩语,早在2003年,就全程跟进当时的韩资企业LG电子、大明光学等项目的落地,从选址谈判到投产服务,靠着精准的语言传达和对韩企需求的敏锐把握,化解了好几轮沟通分歧。虽然她现在慢慢退出一线,却常以“过来人”的身份分享经验。她常说:“语言不只是工具,更是读懂企业心理的一扇窗。”

金伟

如果说李红华是“韩语招商的前辈”,那金伟就是“英语实战的先锋”。英语专业八级出身的他,曾负责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的国际联络与代表团服务工作,统筹对接亚洲各国(地区)90个体育代表团,处理过多样的外事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场合应对经验。如今,无论是海外项目对接,还是外宾接待与国际会议,他既能以精准的口译推动沟通,也擅长在多文化背景下敏锐捕捉对方需求。亚运时期的历练,使他尤其擅长与亚洲各国客商打交道,面对各国地区独特口音和文化习俗,他总能提前预判、灵活应对,让接待与谈判既专业又不失温度。

王益品(右一)

专攻对日招商的王益品,把CATTI笔译证书和留日经历当成“敲门砖”。对接日企时,他不仅严格遵守敬语规范、精准翻译书面材料,还能深刻理解日企对“严谨规范”和“长效合作”的重视。从搜集半导体产业信息,到接待日本静冈县经济交流代表团,他靠语言上的细节赢得了信任。王益品说:“日企客户一句‘感谢’,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


外语是“敲门砖”,专业能力才是“定心石”。这支团队心里很清楚:要留住企业,光靠语言远远不够,还得懂产业、会研判。


李红华早年处理外商咨询时,每天都研究各行业动态,从龙头企业分布到区域资源优势,她都了如指掌,真正做到“外商问什么,都能答得透”。金伟为了啃下生物医药招商这块“硬骨头”,自学产业术语、摸透海归团队的沟通模式,让翻译不仅“准确”,还更“专业”。目前王益品参与全区制造业招商,一边跟进日企项目,一边分析钱塘五大主导产业的趋势。他说:“只有自己懂产业,才能让外商看清和钱塘合作的前景。”


面对招商中的“拦路虎”,他们也各有应对办法。金伟擅长用人工智能提高材料翻译以及整理的效率。王益品在高层级对日谈判中,既遵循日语的表达习惯,又保证信息精准,避免因文化差异产生误解。李红华则擅长用“成本分析+诚意沟通”的方式,化解政策上的分歧。


如今的钱塘,产业基础扎实、区位优势突出。而这支外语招商团,正把个人特长和区域资源深度融合。虽然语言专长不同、侧重领域也不一样,但他们却有着同一个目标:让更多国际企业看见钱塘、选择钱塘。未来,他们会继续为区域高质量发展书写更多“跨国合作”的精彩故事。


记者:李晨晨
通讯员:俞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