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梦想家|当戏曲遇上太极:平均60+的他们将此唱成生活的诗
在义蓬的晨昏交替里,艺术的种子早已悄然扎根。合唱团的歌声漫过青瓦白墙,舞蹈团的身影跃动于市井烟火,戏剧、曲艺、器乐等艺术之花,在街角次第绽放。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平凡艺术家用热爱与执着,在岁月里谱写出的动人篇章。即日起,“艺术梦想家”专栏开启,我们将对话艺术团的灵魂人物,聆听他们将生活淬炼成艺术的故事。
在义蓬街道,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表演者”:平均年龄超60岁,最年长的已过七旬,却能在舞台上把《梁祝》的缠绵、《沙家浜》的激昂演绎得淋漓尽致,也能在广场上将太极的行云流水展现得韵味十足。这支由戏曲队与太极队组成的“银发艺术团”,从居民自发的自娱自乐,悄然成长为社区亮眼的文化名片,背后藏着一段关于热爱、坚守与邻里温情的动人故事。
从“即兴欢聚”到“登台绽放”
“最初就是几个人在小区里凑着唱唱跳跳,图个热闹开心。”谈及团队的缘起,戏曲队召集人岑一忠笑着回忆。那时向涛社区尚未正式成立,老人们凭着一腔热爱,在小区空地上“搭起”简易舞台,越剧的婉转、京剧的铿锵与随性的舞步交织,路过的邻居也忍不住加入其中。
太极队的起步稍晚些。“一开始就是想锻炼身体,每天清晨在小区广场上跟着视频比划几招。”太极拳队负责人方素琴——也是岑一忠的妻子回忆道。从最简单的“云手”“野马分鬃”开始,跟着练习的人越来越多,松散的晨练渐渐成了有模有样的队伍。
2021年向涛社区正式成立,这两支自发形成的“兴趣小组”迎来了关键转折。自此,戏曲队与太极队成为社区认可的正式队伍,岑一忠与马美华共同负责戏曲队,方素琴执掌太极队。两支队伍虽各有专攻,却相互交织,成了“不分你我”的一家人。
如今,这支由两队组成的文体队已有20余人,成员年龄多在50岁至70岁之间。“年轻人忙着上班,没时间琢磨这些,我们这些退休的,正好有大把时间深耕爱好。”岑一忠说,他们的表演早已不止于戏曲,还涵盖了小品、舞蹈、表演唱等多种形式,配上二胡、扬琴、葫芦丝、电子琴等乐器伴奏,内容愈发丰富。每逢元宵、中秋、国庆等节日,他们总会精心排演节目,在向涛社区“邻里汇”舞台上绽放光彩。
舞台上,岑一忠与马美华曾搭档演绎小品。他们将垃圾分类、环境卫生、尊老爱幼、绿化保护等文明理念,编排成接地气的剧情,用百姓听得懂的家常话传递文明新风。“我先编出小品剧本,接着三个人在微信上对台词抠细节,线下挤时间排练,两天就把节目拿了出来。” 马美华说起来仍带着几分自豪。
虽都是业余爱好者,大家对表演却格外较真。“观众里藏着不少‘行家’,唱错一个音符、演错一个动作,台下立马就有‘评委’指出来。” 岑一忠笑道。这份“严苛”反倒成了大家精进的动力。最让团队骄傲的是2022年中秋、国庆双庆演出。“那天来了近3000名观众,里三层外三层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马美华至今清晰记得当时的盛况,人群中此起彼伏的掌声与喝彩,成了大家心中最珍贵的记忆。
银发舞台背后的执着坚守
光鲜演出的背后,藏着不少鲜为人知的协调与坚持。
时间协调是第一道坎。“大家都是当爷爷奶奶的,今天这个要接送孙子,明天那个要去医院复诊,想凑齐人排练太难了。”岑一忠坦言,为了赶在节日前拿出像样的节目,他们常把排练拆成“碎片”。有人清晨来练唱腔,有人傍晚来走走位,最后再挤出时间合练一遍,就这样一点点把节目磨出来。
比时间协调更棘手的,是没有专业伴唱。岑一忠和马美华只能对着伴奏带练习,而固定节奏的伴奏无法配合他们的临场调整,只能反复磨合、不断适应。更重要的是,每个成员都揣着一个舞台梦,面对功底参差不齐的队友,他们既要带头练、耐心教,帮大家提升水平,又要细心安抚情绪,合理安排演出角色,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被重视。
最难的是平衡“热闹”与“安静”。“小区里有喜欢听戏的老人,也有需要安静写作业的孩子,我们得把分寸拿捏好。”岑一忠说,他们总会特意选在空旷的场地,避开居民休息的时段排练,既要让大家尽兴展示爱好,又不能打扰邻里生活,这是他们始终坚守的原则。
戏曲与太极的“双向奔赴”
在向涛社区,戏曲队和太极队从来不是两条平行线。“我们是一个大家庭,不分彼此。”马美华笑着说。太极队员常会客串戏曲小品里的角色,一招一式透着别样韵味;戏曲队员也爱跟着太极队练几招“热身”,舒展筋骨后再开嗓,气息都更稳了。
这种融合在社区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邻里汇”大舞台上,既能听到婉转嘹亮的戏曲唱段,也能看到刚柔并济的太极表演。这种奇妙的“混搭”,既让老年人找到了共鸣,又吸引了中年人驻足,连孩子们都看得津津有味,成了社区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份不分彼此的默契,离不开岑一忠和方素琴这对“领头雁”。一个痴迷戏曲,一个热爱太极,夫妻俩互相支持对方的爱好,在家常交流排练心得。如今,方素琴不仅是太极队的“主心骨”,还加入了戏曲队的表演唱,“练太极是为了强身健体,唱戏曲是为了心里欢喜,两者都离不开。”
如今,这支“银发艺术团”早已成了向涛社区的“活名片”。对社区而言,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文化娱乐”本身。“老人们有了精神寄托,邻里间走动多了,关系也更和睦了,整个社区的氛围都暖融融的。”社区工作人员说。
夕阳西下时,向涛社区的文化中心里常会传出悠扬的唱腔,老人们排练的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脸上的皱纹里盛着满足的笑意。“只要还能唱、还能动,我们就一直演下去。”岑一忠的话,道出了所有队员的心声。这或许就是基层文化最动人的模样:无关专业与否,只为心中热爱;不止于娱乐消遣,更能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