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回忆杀”!老底子沙地人的童年,就藏在钱塘这里……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方
独属于自己的欢乐天地
于不少钱塘人而言,盛陵湾便是
那承载无尽趣味的所在


儿时家宅,偎依在沙地一条名为“盛陵湾”的河畔。乡人惯称河为“湾”,家乡曾得名“新湾底”。
盛夏时节,天穹如洗,不见一丝云絮。骄阳似火,炙烤着大地万物。唯有那条绿绸般蜿蜒的河道,悠悠流淌,成了我们这群野孩子的清凉天堂。呼朋引伴,下河摸虾、抓鱼、戏螺,便是最乐此不疲的营生。

摸虾最是惊险。河虾机灵,常匿于岸边石隙或芦苇根部。我总爱徒手去探。那虾头顶生着锯齿般的尖刺,锋利异常。稍不留神被刺中手指,便是一阵钻心痛楚,血珠立时渗出,须得万分小心。
饶是如此,我也没少遭此一劫。吃痛惊缩间,虾便弓身一弹,倏忽没入水中,只留我扼腕叹息。若能得手,篓中的河虾晶莹剔透,活蹦乱跳。带回家去,母亲用沸水一焯,虾身瞬间彤红,肉质细嫩,香气扑鼻。那滋味,是烙印在舌尖的极致鲜美。
捕鱼则需巧劲与耐心。目标是一种喜群游水面的小鱼,乡音唤作“草莽鱼”。工具只需一个盛饭的竹篮。我将细竹竿系于篮柄,将篮子稳稳沉入水中,屏息凝神,远远守候。这鱼儿机警异常,稍有动静便如离弦之箭般遁逃。然而终究抵不住饭粒的诱惑,不多时便成群结队,探头探脑地游来。
待鱼群聚于篮底,我便迅疾提竿!竹篮离水,鱼儿便无处可逃,在篮中雀跃挣扎。“草莽鱼”肉薄刺细,清蒸红烧皆不宜。最妙的是油炸——滚油里走一遭,连骨带刺皆酥透,丢入口中一嚼,酥脆作响,满口生香。

至于螺蛳,更是夏日河湾慷慨的馈赠,捕捉之法亦随季节、地势而变,充满乡野智慧。我们常用几种方法,把它们收入囊中。
一种是高岸诱螺,砍来棕榈叶,涂上猪血为饵。叶柄系绳,顺陡岸放入水中。螺蛳嗜血,纷纷吸附叶上。时辰一到,收绳提叶,摘取螺蛳,轻而易举。另一种是河滩拾螺,每逢汛期将至,沿江涵闸放水排涝,大片河床裸露。螺蛳如星罗棋布,散落滩涂。此时赶去,俯身即可“捧”得满碗,效率奇高。

摸回的螺蛳,需在清水中漂养数日,勤加淘洗换水,待其吐尽腹中泥沙。烹前,剁去尖尾,复加清水、滴几滴香油,静养半个时辰,务求污秽尽除。沸水焯过,便可入锅。蒜泥、姜末、葱花、黄酒、胡椒粉,是除腥增香的必备。热油旺火,佐料爆香,螺蛳倾入,急火快炒。顷刻间,一盘鲜香四溢、锅气十足的爆炒螺蛳便跃然桌上,引人食指大动。
儿时的夏天,是与水相亲的时节。在盛陵湾的怀抱里,我感知着河流的恩泽,领受着自然的馈赠。这亲近泥土与清波的天性,这亲手收获的喜悦,便在那悠悠碧水间悄然滋养。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转眼已非少年。然而,岁月深处珍藏的那份夏日湾趣,那纯粹而明亮的快乐,却始终清晰如昨,在记忆的河床上,闪着永不褪色的粼粼波光。
*部分图片由AI生成
《你好钱塘》栏目
期待更多“笔杆子”加入
钱塘江畔,潮起潮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与现代的繁华。在钱塘这片充满韵味与活力的土地上,期待着您的声音。无论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还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我们都愿意倾听您的心声。现在,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拿起手中的笔,将您的见解与感悟化作文字,与我们分享您的故事。
征稿邮箱:qtqrmtzx@163.com

扫描上方二维码
查看征稿启事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