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的老师】杨霖:看见他们 理解他们 陪伴他们
在钱塘一所学校里,有这样一位特殊的“陪伴者”——28岁的“影子老师”杨霖。过去一年,他如影随形地守护着校园里的特需孩子们,从开始源于陌生的抵触,到熟悉后的全然接纳,这一年来,他们有了怎样的变化?
“孩子们是越来越信任、喜欢杨老师了。”班主任何老师说,他们身高差不多,年龄差得也不是非常大,“就跟朋友一样”。偶尔还会一起去外面玩,孩子们不会用很丰富的语言形容,但会和何老师用几个词进行分享,“和哥哥一起”“一起坐船”“吃了好吃的”。何老师认为,“他们像家人,杨霖就是他们的哥哥。”
这是一个人愿意走进另一个群体的世界,并用对方的节奏同行时,自然生长出的情感联结。
而杨霖对于这群特需群体的理解,也在这一年里不断深化。偶尔,面对孩子们因陌生环境产生的紧张,他没有急于“纠正”,而是坦然接纳:“这很正常。就像我们一样,换个地方工作生活会不安一样,只是人们会在他们的身上放大这个变化。”他停顿了一下,眼神更加坚定,“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就像一二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的节奏不同,每个人都该被尊重自己的习惯。”
在学校里,杨霖的陪伴从不多余。校务处主任方茜说,他像个“灵活的助教”:课堂上如果学生能专注听讲,他会悄悄退到教室门口,不打扰教学;一旦有孩子情绪波动、坐不住,他又会立刻上前,轻声安抚。尤其是部分孩子正处青春期,情绪容易“炸毛”,有杨霖这样的影子老师在,总能及时稳住局面。方茜还说,做影子老师最需要两样东西——耐心和善心,“他们是‘无声的陪伴者’,得把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刻在心里,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都要提前预判,既要跟着孩子的节奏走,也要在需要时轻轻推一把。”
新学期,这个特殊的学校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迎来了新的“影子老师”王楠的加入。如今每天傍晚放学后,杨霖、王楠会带着孩子们一起运动,是校园中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部分孩子行为能力较弱、四肢机能差,要通过运动提升机能;另一部分孩子更多是情绪问题,需要高频次运动释放压力。”杨霖形容自己是个“不太会聊天的人”,但他会主动和王楠分享经验,帮他更快适应。
私下里,杨霖喜欢去金沙湖旁边的空地打篮球,汗水挥洒的时刻,是他难得的放松时间。教师节是否收到祝福?他则笑笑说,不认为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老师是更高尚的词,我只是陪伴者、支持者。”
夕阳下,杨霖和王楠站在教室外,身影被阳光拉得很长,轻轻飘起的衣角,像是张开着守护的一双手。
(为尊重受访者隐私需要,全部姓名为化名)
记者:诸苏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