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亮相!钱塘来了支“博士天团”!

在传统招商工作普遍被认为跳不出“优惠政策让利、土地资源倾斜、基础设施配套”等“老套路”的当下,钱塘区的招商引资战场,迎来一支与众不同的主力军——一支被称为“博士天团”的招商团队。
这支团队的成员多数来自分析化学、生物工程等专业领域。与传统招商人员不同,他们不谈“政策三板斧”,而是聚焦技术可行性、产业协同和研发需求——一种源自实验室的科学思维在招商领域的真实应用。
博士招商,到底改变了什么?招来了哪些“商”?这对钱塘招商引资重塑,又意味着什么?带着一连串问题,一起看看这群“90后”如何以专业背景为桥梁,让科技与产业巧妙衔接,碰撞出融合创新的火花。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追求严谨,而招商工作更像是一场需要灵活应变、寻求平衡的博弈。二者思维迥异,却在生物医药这一高技术壁垒的领域产生了关键的交集。正是这群拥有化学、生物工程等硬核学科背景的博士,以其深厚的专业素养,成为钱塘招商中最独特的“信任通行证”。

马格
马格,是这支“博士天团”里的典型代表。作为浙江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她曾整日与精密仪器、实验数据为伴。2022年底,她加入杭州医药港管理办公室,成为一名一线招商员。
有一次对接国内先进的CAR-T细胞治疗项目,企业原本准备了一套面向非专业人士的“简化版”技术介绍,可马格一开口,就直奔核心:“你们如何突破CAR-T技术在实体瘤治疗中的瓶颈?生产工艺上又做了哪些优化来控制成本?”这两个问题一出,企业技术负责人瞬间眼前一亮,终于遇到了“懂行”的人。双方的交流层级迅速深化,从“政策谈判”转向“技术共识”。

类似的场景,在博士团队的工作中并不少见。面对需要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资质的药物安全评价项目,他们不局限于常规的谈判,而是从产业生态视角切入:“这个项目能补上钱塘在临床前安全评价的短板,让本地药企不用再跑到外地做实验。”同时,他们还精准锁定风险点:核心专家是否能全职投入、团队是否具备产业化经验、做大动物实验的资源是否具备……用科学的研判为项目落地保驾护航。
“生物医药赛道的招商,不仅仅是‘拼政策’,更需要‘拼专业’。”马格的这句话,道出了团队的共识。即便头顶博士光环,他们对自身价值仍有清醒认知:“很多老招商人员对接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我们学习一辈子。学历从来不是优势,把专业用对地方才是。”

一套来自实验室的科学招商方法论,成了钱塘生物医药产业招商“独一无二”的密码。
“服务医药产业,得先懂它的‘科学逻辑’,再叠加金融、监管、市场的‘多维认知’,才能真正看懂一个项目的潜力。”团队负责人周永存,这位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一语道破了组建博士招商团队的初衷。

周永存
在他看来,团队带来的不只是专业知识,更是一套从实验室里“搬”出来的科学方法论,不做被动等待项目的“接单人”,而是主动研究产业、绘制图谱、锁定目标的“猎手”。
他们会花时间组团梳理医药企业的投资动态,标注出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关键技术节点,形成一份精准的“招商作战图”;评估项目时,他们会搭建多维度指标体系,从技术可行性、市场前景,到团队背景、产业协同效应,逐一打分、系统研判,绘就一张清晰的“项目研判表”。
“医药企业的创始人大多是科学家出身,你跟他聊技术,他才会跟你谈信任。”周永存说。以前招商常遇到“沟通不畅”的尴尬,企业说“靶点验证”,招商员只能记关键词;现在博士团队能跟企业创始人聊“临床试验设计”“原料药供应链”,这种“同频对话”,不仅是吸引优质项目的核心关键,更是钱塘在招商引资领域构建独特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蒋浩(左三)
团队里的蒋浩,用一个更生动的比喻诠释招商:“就像谈恋爱,不是追得久就能成,关键是双向认同。企业要的不是短期补贴,而是能让它长期发展的产业生态、人才资源,这才是钱塘的竞争力。”
这位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专业的博士,2019年毕业后就扎根在杭州医药港,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从“空旷荒地”到“产业高地”的蜕变。如今的医药港,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1800余家,生命健康产业规模突破558亿元,拥有上市或拟上市企业27家,354个产品进入临床试验。去年,还迎来了全省首个1类创新药“达伯乐”的获批上市。

博士团队的背后,是钱塘区招商引资模式的系统性变革——传统“三板斧”正在退场,“生态赋能”成为新主角。
杭州医药港的“共享实验室”,就是这场变革的最佳证明。它分为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细胞实验室及洁净实验室四种类型,共有78间,可满足药企从靶点验证到先导化合物优化、从分子生物学到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等各类药物研发需求。

实验室不仅配套了实验台、通风橱、生物安全柜、洁净操作台等基础设施,还搭建了共享设备平台,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包括流式细胞仪、离心机等高端研发实验设备和LC-MS、GC-MS、ICP-MS等专业分析检测设备,为科研人员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对生物医药企业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设备就是基础。”周永存说,比起“减免多少税收”,这种“让企业能立刻干活”的支持,才是最实在的吸引力。
除了“引进来”外,博士团队还擅长“扶上马送一程”。他们能精准识别企业运营中的堵点,比如药品审批慢、生产监管流程复杂,然后凭借专业知识,把企业的诉求“翻译”给审批部门,再把政策要求“解释”给企业,充当起政企之间的“专业桥梁”。

今年以来,杭州医药港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累计外出56批次、敲门企业111家,接待项目来访512批次,新获项目信息180余条;上半年已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3个,其中10亿元级项目2个。
而在整个钱塘,“人人都是招商员,人人争做助攻手”的氛围正逐渐形成。
今年上半年,钱塘共获取招商项目信息1600余条,同比增长30%;成功举办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活动、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大会等,签约产业引领、创新成长项目24个、总投资约200亿元,涵盖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总部经济等各领域。

“他们为钱塘的招商引资注入了全新的基因,不仅以专业视角提升了对生物医药产业的认知层次,助力区域更科学地谋划产业布局,同时也塑造了钱塘‘懂行、有实力’的专业形象。”周永存说道,“更重要的是,这支团队让高层次人才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能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服务与支撑,从而构建起了真正具有内生动力的产业生态。”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高科技产业招商正从“经验驱动”全面转向“科学驱动”。钱塘这支博士招商团队,正是这一趋势的引领者。他们以实验室般的严谨重塑招商的“游戏规则”,凭借对产业的深刻理解,搭建起政企之间坚实的“信任纽带”。
尤为关键的是,这支团队的成功实践提供了一条可复制的招商新路径——招商转型的关键不在于简单引进高学历人才,而是要围绕地方主导产业,构建起“专业化+生态化”的招商与服务体系,真正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用精准服务替代宽泛优惠。
“未来,团队将进一步强化‘投资思维’和‘孵化思维’,不仅追踪链主企业和优质项目,还会主动帮助企业对接融资、人才及市场资源,成为企业成长路上的‘陪跑者’。”周永存说,杭州医药港计划引进更多复合型人才,将“专业服务”从招商延伸至产业分析、企业培育和生态构建的全链条。

从实验室走向招商一线,从论文数据切换到产业图谱,钱塘的博士招商天团正在用行动证明:招商引资不再是依赖人情的“关系活”,而是依靠专业能力的“技术活”;区域竞争的关键,也不仅是政策红利,更是生态支撑能力。这场由年轻人主导的招商变革,正在为钱塘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持续注入崭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