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底30米的“青春坐标”
已过白露,但江南暑气仍未消退。
眼下,钱塘江江约30米,相当于地下10层楼的深处,杭州机场高铁钱塘江隧道(以下简称“钱塘江隧道”)正在施工。大型机械“轰隆隆”地响,时开心爬上盾构机刀盘背面,和工友半蹲着,一圈又一圈拧紧螺栓,动作迅速有力。隧道内闷热潮湿,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却顾不上擦拭,直到确认每一颗螺栓都牢牢“咬紧”,他们才走向下一个作业点。
他所在的项目,是浙江省首条穿越钱塘江的高铁隧道,施工难度极高,面临着高温考验。“隧道内虽然没有太阳,但湿度大、气温高,作业空间有限,平时很热。还好项目上装有水冷空调用于降温。”他介绍。
时开心正在检查设备 记者 朱晟摄
今年27岁的时开心,年轻却不“稚嫩”,有着亮眼的“简历”:参与过下沙隧道等多个重点项目,目前担任中铁十四局杭州机场高铁项目隧道主管,带领团队从检修零件到调整参数,呵护着隧道掘进的“心脏健康”,确保4800吨的盾构机从海宁向钱塘安全掘进。
不如追光去
时开心是“误打误撞”进入隧道施工行业的。
2017年的夏天,陕西渭南的风里带着热气。和很多毕业生一样,填报高考志愿时,时开心犯了难。
“这几年基建项目超多,施工又少不了盾构机,你要不试试?”堂哥的一番话,帮他拨开了迷雾。
他在手机上查找盾构机的资料,一眼就被这庞然大物吸引。“盾构机很酷,跟它一起工作应该很有挑战性,工作前景也不错,就这个了!”志愿填报表上,他敲下地下与隧道工程(盾构施工)的专业代码。
自此,他开始“追光之旅”,也冥冥中跟钱塘区结下不解之缘。
年轻人的判断虽然懵懂却准确。俗话说,“上天有神舟,入地有盾构”。盾构机,被称为“世界工程机械之王”,穿山越海挖掘隧道少不了它。从2006年开始,短短十来年,中国盾构机实现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再到销量猛增的跨越,因此被人称作中国的“争气机”。
4年后,也是在一个夏天,时开心告别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功入职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来到下沙隧道项目部,担任机电领班助理。
无数次走进隧道,见到盾构机,时开心说自己都会像第一次那样感受到冲击。“进隧道后视线一下子变暗,仿佛一瞬间穿越了。混杂在一起的机器启动声、焊接声,取代了地面上的风声、车辆行驶声。”他还回忆了自己第一次走进下沙隧道的光景,“施工作业面多,当时我一个新人,站在那都不知道怎么下脚。”
初入职场,勇气成为他最大的倚仗。设备组装期间,面对直径15.08米的盾构机,人在它面前显得很是渺小,难免产生畏惧感。但时开心从小敢做敢说,在师父的指导下,一口气就能爬到盾构机的顶端,检修各种设备问题。“当时腿一点不抖,现在想来还挺后怕的,其实很容易踩空。”他说。
盾构机内部许多部位很狭小,特别是箱涵吊机上的电柜,只能把头和手伸进去,肩膀稍微宽一点就卡住了,只能爬着进去。时开心个头小点,项目上狭小地方的检修,更换电路开关、修复管路泄漏等难题,一般都交给他。
“进步挺大的!”“越来越成熟了!”他的胆大心细,也常常得到师父周金龙的表扬。
做“争气机”的“医生”
想要在岗位上有所成就,就要先学会处理盾构机的各种“小毛病”。
“盾构机跟人一样,有上万个零件、十几个系统,各类管线、电路就像人的毛细血管,稍有不慎,就会怠工甚至罢工。”时开心介绍,“我给盾构机当‘医生’,负责机器检修,一点马虎不得。”
其实有着“国家级”难度的下沙隧道施工建设项目,不仅对刚出“新手村”的时开心来说是个考验,对整个施工团队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隧道呈“S”形曲线,有连续两个610米的平面转弯半径,这在超大直径盾构施工中属国内首次。
最开始,时开心碰到盾构机运行不畅,心里也有点慌,一遇到问题就喊来工程师。但他潜心学习,将盾构机施工图纸记在心里,隧道向前掘进2米,管片(隧道的内层屏障,用于承担土层压力和地下水压力)成功拼装一块,他的进步就多一点。
成长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2021年,下沙隧道盾构掘进到一半,就在他认为自己基本能处理盾构机的常见问题时,却碰了壁——有一次,拼装机吸盘抓取不了管片,报警喇叭一直响,拼装被迫暂停。
时开心按照经验,检查吸盘密封,查看监测压力表的数值,消除所有报警,结果管片还是抓取不起来。当时他能想到的所有原因都排除了,只能找来工程师,最后发现是真空管上有个单向阀卡住了,压力过不去,吸盘没有足够的压力抓取管片。
在紧锣密鼓的施工进程中,整个团队几十号人都被迫因此停工两三个小时,“是非常严重的损失”。痛定思痛,他发现自己还是缺少经验,还有许多“短板”,便潜下心来学习,常常向师父请教。
2022年8月,下沙隧道正式通车,大江东至下沙片区5分钟直达,至杭州主城区通行时间缩短半小时。施工期间,盾构机安全掘进,刀盘刀具的保压测试、管路保压测试,再没出现过问题。
他和隧道同步成长,两年后,基本能够处理盾构机的故障,还练就了“听声识物”的本领,能通过盾构机发出的声音、掘进参数的细微变化,判断地层情况和设备状态。他也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和敢想敢做的性格,从机电助理升职为机电领班。
下沙隧道承载着时开心的重要记忆。他憧憬着有一天,能亲身经过下沙隧道:“平时工作忙,开通后我还没去过。到时候我一定要多拍点照片,毕竟跟小伙伴们在那里昼夜奋战过,隧道每前进1米,盾构机向前掘进1米,都凝聚着我们的心血。”
驶向智能建造的“轨道”
今年1月,钱塘江隧道“钱塘号”盾构机顺利启动。时隔两年,时开心又一次回到钱塘,成为项目上最年轻的隧道主管。
图为钱塘江隧道项目 记者 朱晟摄
每天清晨7点,阳光穿破云层,钱塘江仿佛被金色纱幔笼罩。时开心穿上统一的蓝色工装和反光衣,戴上安全帽,拎着工具箱,乘坐区间车到达江底的工地,开始一天的工作。
钱塘江隧道北起海宁周王庙,南至杭州钱塘区,全长5328米,其中盾构段长3704米。施工面临着重重困难,需要穿越江底复杂地层,其中粉质黏土、淤泥质粉质黏土等软土地层占比超80%,如同在豆腐中打洞;还面临着高水压、沼气层、穿越国家级文保单位鱼鳞石塘保护区等多重风险,管片拼装精度需要严格控制在3毫米内,对比盾构机的巨型体量,就像大汉捏着绣花针。
图为“钱塘号”盾构机 通讯员 王欣摄
这么难,为什么还要建?“拿下这一项目,高铁穿越钱塘江隧道只需50余秒,长三角轨道交通网络将更加完善,市民能从钱塘高铁站,直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时开心打开了话匣子。
穿梭在这些“大家伙”之间,面对面很难听清对方声音,说话基本靠喊或借助电子设备。“时工,主驱动伸缩泵略有调整,你检查一下?”对讲机里,传来盾构机司机的声音。
他没有迅速回答,而是来到盾构机主控室里,目光扫过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设备报警界面、刀盘转速、推进速度、盾尾油脂等数据跳动,又走到泵旁边仔细听发出的声音,这才干净利落地回复:“参数没有异常,按照现有设置推进就好。”
目光扫过屏幕上的数据 记者 朱晟摄
工作5年,他见证着施工环境越来越好,“以前工地灰尘大、噪声多,现在都是现代化智能工地,没什么灰尘,高温施工配备有空调,备有两间休息室,冰柜里矿泉水没断过,上班更加舒心了。”
让他感触最深的,是随处可见的AI技术应用。“钱塘号”盾构机拥有一个“智慧大脑”,搭载了行程传感器、箱涵精调装置、刀盘磨损检测装置、超前勘探设备等辅助设备,可以对刀盘前方80米内的地质条件进行探测。同时,他参与工程降低双液注浆系统的故障率项目研发,不同于以往的车辆运输,钱塘江隧道采用DN150管道运输浆液,大大减少运输成本。
隧道工作艰辛,风险性高,身边有同事转行,他也有过怀疑自己的时候,但走进隧道,他又充满了干劲,还常常跟朋友分享那些有成就感的时刻。
如今,钱塘江隧道盾构施工已完成总工程的67%,一环环向着钱塘区掘进。
未来,时开心想看到自己朝夕相处的盾构机变得更加“聪明”:“我会继续学习‘充电’,深耕智能建造,争取会检修也会研发创新,参与更多重大工程项目,为国家的基建项目出力,为发展加速。”
记者:陈晓 朱晟
通讯员:张梦瑶 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