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女儿出嫁,必送一件?这些嫁妆,从一只手递到另一只手
在下沙街道下沙社区的怀念展馆里,静静陈列着两件来自岁月的礼物——一个铜火熜,一套锡质茶壶,都是下沙女儿的陪嫁。
在下沙,以前女儿出嫁,母亲备下一只铜火熜作陪嫁,是老辈人传下来的习俗,家家户户都如此。
展馆里的这只铜火熜是居民马仙美奶奶的嫁妆,圆墩墩的,铜色已变得深沉,通身是岁月摩挲过的痕迹。马仙美仍记得小时候冬天,她和姊妹们抢着把烧好的炭块小心拨进奶奶的火熜,然后伸出冻得通红的脚丫贴上去,有时也用来烘烘棉裤。热气慢慢透出来,不一会儿脚心暖了,棉裤热乎乎的,腊月仿佛变得也没那么难熬。
人们相信火熜作嫁妆是吉利的:铜色似金,里面加上炭火,祈愿新婚的日子红红火火,并寓意“薪火相传”,祝福早生贵子、人丁兴旺。另外,象征着母亲将持家过日子的经验和智慧传授给女儿。
时光流转,轮到马仙美出嫁了。那是1997年,母亲依照老传统,上街精心挑选,花了百把块钱,买了一只崭新的铜火熜作陪嫁。出嫁那天,火熜和碗、筷、盆、盏这些日常用具整整齐齐捆好,从娘家一路抬到了夫家。
往后生活越来越好,煤气灶、空调逐渐进入下沙的家庭,火熜自然也不再派上用场,马仙美没有将它收起,而是细心擦拭干净,和其他有纪念意义的老物件一起摆在柜子上,“等自己的女儿将来出嫁,要把它送给女儿带走”。而奶奶的陪嫁——那只更老、更沉的火熜,则被她郑重地送进了社区展馆。
在那只铜火熜不远处,是一套三件的锡质茶壶,是居民周芳芳母亲80年代的陪嫁。
时光退回,周芳芳的母亲出嫁时,外婆细心打点妆奁。虽没有十里红妆的排场,却件件见真心、务实:崭新的缝纫机、厚重的衣箱、闪光的首饰,还有许多瓶瓶罐罐。这套茶壶正在其中,说是茶壶,但其实不是用来沏茶的,而是老一辈人温黄酒的老器皿。锡导热快,黄酒斟进去,隔热水微微一坐,酒香便氤氲开来。
当社区开始征集老物件时,周芳芳回家征求母亲意见时还有些犹豫。没想到母亲格外高兴,她说:“收在柜子里只有我们自家人看,能拿出来让街坊邻居、让年轻人看看,才知道我们从前是怎么过日子的,这是好事呀。”
周芳芳结婚时,母亲也同样为她备齐了符合新时代的陪嫁。只是生活奔涌向前,许多东西才用了一两回,就被收拢起来,不见天日。母亲有时会翻看它们,然后笑着说:“等我外孙女儿出嫁的时候,这些还要传给她。”
周芳芳自己也真有这个念头,不过她想,等到女儿成家,这些来自外婆、甚至太外婆的物件,在这个越发新潮的时代里,是否会显得格格不入?女儿能否明白,这火熜、茶壶从一只手递到另一只手,流转的不只是其本身,而是四代女性之间的牵挂与祝福——是一种关于如何好好过日子的守护与传承。
记者:周正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