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老套路” 钱塘博士天团以专业重塑招商“新玩法”
在多数人印象里,招商引资总绕不开“优惠政策招商、土地资源招商、基础设施招商”等的“老套路”,谈判桌前也似乎永远坐着深谙人情世故、经验老到的“老江湖”。
但在活力奔涌的钱塘,一场由年轻人主导的招商变革正悄然发生——一群毕业于知名高校的90后博士,带着药物分析、生物系统工程等硬核专业背景,以科学的严谨、精准的眼光,重新定义着招商引资的“新逻辑”。
一场思维与角色的硬核跨越
马格,是这支“博士天团”里的典型代表。作为浙江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博士,她曾整日与精密仪器、实验数据为伴。2022年底,她加入杭州医药港管理办公室,转身成为一名一线招商员。
“最大的挑战,是思维模式的彻底转变。”马格坦言,实验室里追求的是“绝对精确、可重复验证”,一个数据偏差就要推倒重来;可招商工作里,更多的是“理解需求、寻找平衡”,要在企业诉求、政策加持、产业培育间找到最优解。
这种跨越并不轻松。科学研究是非黑即白的严谨,招商工作却是灵活应变的博弈。但在生物医药这个高技术壁垒的领域,博士们的专业背景,恰恰成了最独特的“敲门砖”。
有一次对接国内先进的CAR-T细胞治疗项目,企业原本准备了一套面向非专业人士的“简化版”技术介绍。可马格一开口,就直奔核心:“你们如何突破CAR-T技术在实体瘤治疗中的瓶颈?生产工艺上又做了哪些优化来控制成本?”这两个问题一出,企业技术负责人瞬间眼前一亮,终于遇到了“懂行”的人。双方的交流层级迅速深化,从“政策谈判”转向“技术共识”。
类似的场景,在博士团队的工作中并不少见。面对需要GLP资质的药物安全评价项目,他们不局限于常规的谈判,而是从产业生态视角切入:“这个项目能补上钱塘在临床前安全评价的短板,让本地药企不用再跑到外地做实验。”同时,他们还精准锁定风险点,核心专家是否能全职投入、团队是否具备产业化经验,做大动物实验的资源是否具备,用科学的研判为项目落地保驾护航。
“生物医药赛道的招商,不仅仅是‘拼政策’,更需要‘拼专业’。”马格的这句话,道出了团队的共识。即便头顶博士光环,他们对自身价值仍有清醒认知:“很多老招商人员对接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我们学习一辈子。学历从来不是优势,把专业用对地方才是。”
一套来自实验室的科学招商方法论
“服务医药产业,得先懂它的‘科学逻辑’,再叠上金融、监管、市场的‘多维认知’,才能真正看懂一个项目的潜力。”团队负责人周永存,这位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一语道破了组建博士招商团队的初衷。
在他看来,这支团队带来的不只是专业知识,更是一套从实验室里“搬”出来的科学方法论,不做被动等待项目的“接单人”,而是主动研究产业、绘制图谱、锁定目标的“猎手”。
他们会花时间组团梳理医药企业的投资动态,标注出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关键技术节点,形成一份精准的“招商作战图”;评估项目时,他们会搭建多维度指标体系,从技术可行性、市场前景,到团队背景、产业协同效应,逐一打分、系统研判,绘就一张清晰的“项目研判表”。
“医药企业的创始人大多是科学家出身,你跟他聊技术,他才会跟你谈信任。”周永存说。以前招商常遇到“鸡同鸭讲”的尴尬,企业说“靶点验证”,招商员只能记关键词;现在博士团队能跟企业创始人聊“临床试验设计”“原料药供应链”,这种“同频对话”,才是吸引优质项目的核心。
团队里的蒋浩,用一个更生动的比喻诠释招商:“就像谈恋爱,不是追得久就能成,关键是双向认同。企业要的不是短期补贴,而是能让它长期发展的产业生态、人才资源,这才是钱塘的竞争力。”
这位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专业的博士,2019年毕业后就扎根在杭州医药港,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从“空旷荒地”到“产业高地”的蜕变。如今的医药港,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1800余家,生命健康产业规模突破558亿元,拥有上市或拟上市企业27家,354个产品进入临床试验。去年,还迎来了全省首个1类创新药“达伯乐”的获批上市。
从“政策红利”到“生态赋能”的招商升级
博士团队的背后,是钱塘区招商引资模式的系统性变革——传统“三板斧”正在退场,“生态赋能”成为新主角。
杭州医药港的“共享实验室”,就是这场变革的最佳证明。其分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细胞实验室及洁净实验室四种类型,共有78间,可满足药企从靶点验证到先导化合物优化,从分子生物学到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等各类药物研发需求。实验室不仅配套了实验台、通风橱、生物安全柜、洁净操作台等基础设施,还搭建了共享设备平台,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包括流式细胞仪、PCR仪、离心机等高端研发实验设备和LC-MS、GC-MS、ICP-MS等专业分析检测设备,为科研人员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对生物医药企业来说,时间就是生命,设备就是基础。”周永存说,比起“减免多少税收”,这种“让企业能立刻干活”的支持,才是最实在的吸引力。
除了“引进来”,博士团队还擅长“扶上马送一程”。他们能精准识别企业运营中的堵点,比如药品审批慢、生产监管流程复杂,然后凭借专业知识,把企业的诉求“翻译”给审批部门,再把政策要求“解释”给企业,充当起政企之间的“专业桥梁”。
今年以来,杭州医药港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累计外出56批次、敲门企业111家,接待项目来访512批次,新获项目信息180余条;上半年已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3个,其中10亿元级项目2个。
而在整个钱塘,“人人都是招商员,人人争做助攻手”的氛围正逐渐形成。今年上半年,钱塘共获取招商项目信息1600余条,同比增长30%;成功举办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活动、高质量项目建设推进大会等,签约产业引领、创新成长项目24个、总投资约200亿元,涵盖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总部经济等各领域。
用科学思维 重塑招商的未来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纵深推进,高科技产业招商正在告别“经验驱动”,迈向“科学驱动”。钱塘的这支博士招商团队,正是这一趋势的先行者,他们用实验室里的严谨,改写着招商引资的“游戏规则”;用对产业的深度理解,构建着政企之间的“信任纽带”。
“我们想做的,不只是招项目,更是培育产业生态。”周永存说,未来团队会进一步强化“投资思维”和“孵化思维”,不仅要找链主企业、优质项目,还要帮企业对接融资、人才、市场资源,做企业的“陪跑者”。未来,杭州医药港还计划引入更多复合型人才,把“专业服务”从招商延伸到产业分析、企业培育、生态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从实验室到招商场,从论文数据到产业图谱,钱塘的博士招商天团,正用自己的方式证明:招商引资不是“人情活”,而是“专业活”;区域竞争的核心,不仅是“政策红利”,还是“生态实力”。而这场由年轻人主导的招商变革,也正在为钱塘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记者:李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