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两年的“老师傅” 这位95后“芯”匠人很酷
【职场档案】
姓名:张英楠
入职时间:23年9月
入职职务:键合工艺工程师
现任职务:芯片封装新产品导入工程师,初级工程师,团队骨干
【闯关日记】
“这款产品一共是有三个倒装芯片是吗?”“电路焊接前记得保留预设短路。”“底部填充固化时要分段,避免产生气泡……”在杭州道铭微电子有限公司芯片封装车间里,张英楠一边熟练地指导团队小伙伴们打样,一边查看集成电路样品。
尽管入行芯片封装不到两年,但她工作起来游刃有余的松弛感,宛如一位入行多年的老师傅。
今年28岁的张英楠,是许多青年员工的“标杆”。她凭借持续努力和不服输的劲儿,在公司的托举下,两年内实现“3连跳”,从键合工艺工程师成长为设计研发人员,再到新产品导入工程师,将普通人3到5年的职业历程压缩到2年,成长速度堪比“坐直梯”。
敢想敢干 用实力回应质疑
芯片封装,在整个半导体领域处于下游关键地位。“芯片相当于人类的心脏,封装模块是芯片的‘桥梁’和‘盔甲’,起着安放、固定、散热和保护芯片作用。”张英楠说,“容不得一点差错。”
曾在中国计量大学就读的张英楠,在学生时期就深入了解并看好钱塘芯片行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因此,2023年,她研究生毕业后,毅然回到了钱塘。尽管初入职场,但在掌握了基本常识后,热爱挑战的她果断选择了键合工艺工程师这一关键岗位。
张英楠操作芯片键合机器
芯片键合并不容易,是个精细活,需要同时考虑打线数量、走线布局、电流大小等多种因素,晶体管最小以0.1毫米为单位,对技能和经验都有较高的要求。
身为“萌新”,缺乏经验。面对“干这个的一般都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你能做好吗”等质疑,她凭借着东北人不服输的劲儿,勇敢回应不认可:“我就是想做这个,也一定能做好!”
面对巨大压力和挑战,张英楠沉下心来,把注意力放在提升自己上,下班之后认真学习,“吃透”书本知识点,向技术总监请教,摸清“问题点”。操作间的机器和夜晚书桌的台灯,见证着她的成长。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的时间,她已经熟练掌握芯片封装键合所有工艺,对走线数量、电压大小等胸有成竹,得到了技术总监的肯定。
不断创新 闯出自己的“芯”天地
她的勇敢和努力很快就“被看见”。去年4月,她被调到产品设计研发岗位。
研发实验中,团队遇到了“卡脖子”难题——芯片焊点偶发性脱焊,针脚连接不上。她和小伙伴“泡”在车间里,反复调整参数,向老师傅咨询,推翻一个个猜想,60多天做了上百组实验,才拨开迷雾,发现是厂家生产的塑模材料不够稳定。通过和厂家反馈问题,工艺稳定性有所提升。
这次的“碰壁”,反而加速了她进一步了解和适应岗位, “芯片封装需要跟上技术浪潮,不断创新”。
在电脑前,张英楠滑动鼠标,向我们介绍起团队自主研发产品“W4模块”的封装设计图:像“迷宫”一样的图纸上,载板边边针脚密集,一条条代表导线的黄色线条排列整齐,芯片布局美观均匀。
很长时间以来,芯片散热,一直是困扰封装工艺的老问题。今年,她带领团队自主研发“W3模块”和“W4模块”,载板采用新材料AMB覆铜陶瓷基板,并优化芯片线路布局。“这样一来,芯片散热更好、性能更优,成品受到客户欢迎,潜力十足。”
如今,她走上新产品导入工程师岗位,独立进行新产品研发到产出的全流程导入。两年间,她带领团队完成自主开发项目12项、设计30余种自主研发产品;完成工艺改良3项,通过优化工装治具、改善材料等方式,将生产良率提升2个百分点;完成客户定制化15个项目、20余种产品……
从职场“小白”到独当一面的青年“匠人”,张英楠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双提升”。她也传承着公司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带起了徒弟:“钱塘半导体行业大有可为,年轻匠人大胆尝试,也能走向人生的旷野。”
记者:陈晓
通讯员:叶绿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