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园一站”暖企心!钱塘以暖企驿站撬动区域营商环境优化
“不用跑部门、不用等排期,3天就拿到了调解书!”在钱塘505产业园内,某企业负责人李经理手持刚刚签署的调解协议书,如释重负。此前,该企业一家加盟分店因经营困难关停,要求总部退还12万元保证金。总部则以分店未达合同约定运营期限为由拒绝,双方多次协商未果,矛盾逐渐激化。
园区暖企驿站迅速介入。驿站工作人员孔丽介绍:“鉴于矛盾突出且涉及大额资金,我们判断需要启动‘三级调处’机制。”调解过程分为三步:首先由园区调解员梳理合同条款组织沟通;随后街道、派出所、社区组成的矛调工作组介入划分责任;最后律师提供专业意见促成和解。仅用3天时间,双方就签署了调解协议书。
“‘园区自解—工作组合解—多元攻坚’这套三级调处机制,核心在于让纠纷在‘家门口’层层化解。”孔丽强调。暖企驿站整合职能部门、派出所、社区及企业代表,组建矛调工作组,构建起“多层次、宽领域、全覆盖”的调解组织体系,力促矛盾就地解决。
暖企驿站的守护,远不止于化解纠纷。每月初,一支由驿站联合消防、应急等部门组成的“安全巡检队”都会准时深入园区企业。“园区内物流、电商企业集中,安全隐患必须早发现、早整改!”负责安全巡查的工作人员深知责任重大,“一个超负荷的插排、一条被堵塞的通道,都可能酿成大祸。”在一次例行检查中,巡检队发现某企业仓库货物堵塞疏散通道、遮挡消防设施,立即督促并协助其完成整改,并针对其货物密集的特点组织了专项疏散演练。“隐患清除了,心里才踏实。”该企业负责人周先生感慨道。
法律赋能同样不可或缺。“签合同时这几个条款千万要注意,不然可能吃大亏……”在上周的“法治护航进企业”活动现场,专业律师为20余位企业负责人解析合同法要点。“小微企业请专业律师负担重,自己啃法律条文又难入门。驿站的免费法律课专讲合同、用工这些‘干货’,特别对我们胃口!”一位参加培训的企业负责人表示。
如今,505产业园内150余家入驻企业、1500余名员工的各类诉求,都能在这个简约的白色集装箱式驿站中找到解决方案。自今年3月成立以来,暖企驿站已联动化解劳动争议、合同纠纷等2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100%。
暖企驿站是白杨街道以“构建高质量园区服务、扩大高品质园区供给、提升高价值园区贡献”为目标,积极推进产业园品牌化、标准化、生态化建设,着力打造的“一园一站”助企服务最小单元。聚焦“服务”与“治理”双核,主要推出招商引资、安企稳商、企业服务、平安建设、社会事务五大功能模块,为园区企业及员工提供政务、民生、增值三大类服务。通过做优服务、提升品质,驿站致力于营造企业汇聚、一站集成、协同共创的园区产业生态,推动实现入驻企业“小事不出园”,构建起政园企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服务新格局。
据了解,2025年计划完成钱塘505产业园、金晶科创园、向上创业园、浙商大学生创业园、佳宝科创中心五个园区的暖企驿站建设。目前已建设完成4家。这一个个扎根园区的暖企驿站,解决的远不止是个案纠纷或安全隐患,它们构筑的,是区域营商环境最坚实的微观基石。 通过“三级调处”高效化解矛盾,让企业轻装上阵;通过安全巡检与法律赋能,为企业稳健运营保驾护航;通过“一园一站”的零距离服务,实现“小事不出园”。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举措,正是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在基层最生动的实践。
这种将治理效能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前瞻布局,正源源不断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而强劲的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企业“近悦远来”,共同绘就钱塘经济活力奔涌、行稳致远的壮阔蓝图。
记者:李晨晨
通讯员:姚佳妤 石徐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