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葡萄”如何成为舌尖上的招牌

临江街道
浏览量

七月底的临江街道,暑气正盛,萧东村於师傅的院子里却因葡萄藤多了几分清爽。高枝上挂满成串的葡萄,阳光玫瑰泛着青润,巨峰透着紫亮,循着果香往后院走,六亩葡萄园里,饱满的果穗在枝叶间轻轻晃动,正是成熟的好时候。不少人专程从几百公里外赶来,就为尝一口这临江葡萄 —— 在舌尖咬破果皮的瞬间,清甜的汁水混着果香炸开,那滋味让人难忘。

这口甜,藏着於师傅大半辈子的琢磨。作为土生土长的临江人,他不到20岁就和葡萄较上了劲。起初可不是这样,“葡萄能长大,但要么口感发涩,要么等甜度够了,果子已经烂了。” 他说,后来从一位上虞的葡萄种植户那里学来技巧,才慢慢摸到门道。临江的盐碱地是天然优势,种出的葡萄甜度本就高,於师傅更在“控果”上下足了功夫:葡萄刚挂果时,一串能有200-300颗,他得一颗颗疏剪,直到每串只剩50-70颗。“果子太密长不匀,疏掉些,剩下的才能个个饱满、糖分足。”


多年下来,他的葡萄产量降了,品质却上去了。阳光玫瑰脆甜带香,巨峰多汁味浓,每颗都自然成熟,成了远近闻名的“精品果”。而在临江,像於师傅这样走精品路的种植户不在少数。蓝湾生态农业采摘园搞起24小时监控,不催红、不膨大,葡萄果粉厚、串形齐;其他农户也跟着学“控产提质”,少挂果、精养护,让临江葡萄成了“高品质”的代名词。

这些挂在枝头的甜果,不只是农产品,更成了临江文旅的“敲门砖”。成熟季里,提着篮子进园采摘的游客多了起来:亲手剪下一串阳光玫瑰,尝尝带着晨露的清甜;看於师傅演示疏果技巧,听他讲盐碱地种葡萄的门道;再逛逛标准化的农场,了解 24 小时监控下的种植细节……优质的葡萄让临江的农业场景有了吸引力,采摘游、农事体验慢慢火了起来。


从於师傅院子里的葡萄串,到成片的精品葡萄园,临江人用耐心把盐碱地的“挑战”变成了“优势”。如今,这一口甜不仅养好了自己的小日子,更串起了农业与文旅,让临江的夏天,既有果香,也有游人的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