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杨金林:硝烟里的青春和对和平的守望
八一建军节前夕,家住义蓬街道全民村的老兵杨金林格外忙碌,新湾小学等地的讲课邀请接踵而至,他的记事本里满满都是行程。
出生于农村的杨金林,自幼对军人满怀崇敬。1979年战争号角吹响,他毅然提交请战书,凭借矫健的身形和机敏的头脑,被选中成为一名通信兵,肩负“上传下达”的重任,不仅要精准背记整张密码表、学会打电报,还掌握了“灯依(姆)”(出来)等简单越南语。
为应对越南山高林密的地形,部队开展不分昼夜的高强度训练,单是爬山每天就达两小时。进入广西部队后,为保密严禁与家人通信,杨金林将思念深埋心底。战士们剃光头、写遗书,帽徽领章上标注姓名、血型和部队番号,做好了牺牲准备。他说,起初有些懵懂,后来便抱着“越怕越会死,活一秒算一秒”的赴死心态投入备战。
2月17日,三发红色信号弹升空,战斗正式打响。杨金林与战友潜伏在靠矛山草丛中,炮火覆盖后勇闯雷区、跨战壕,仅用30分钟就攻占八二三高地,将红旗插上主峰。进攻二号高地时,他们遭遇越军一个排的反扑,在炮火支援下成功击退敌人。但随后四个暗堡火力点又挡住去路,短短几分钟就有20多名战友牺牲。
不仅如此,战斗中后勤补给一度中断,战士们只能吃野果、住猫耳洞。
3月16日,他们接到撤退命令,沿四号公路交替掩护回撤,工兵班为阻敌追击炸毁沿途桥梁,却在一次炸桥时遭袭,全班牺牲。当日下午4点,他们终于抵达边境,踏上祖国土地。
28天里,他们经历63次战斗,见证24座烈士墓。杨金林感慨,这段经历让他深知和平珍贵,“进去时是毛头小伙,出来时像个老头”。事后,他荣获集体二等功、个人三等功,“参与保家卫国是我一生的荣耀。”
退伍后,杨金林先在头蓬农机厂做车床工,后开厂成为个体户,结婚生子,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
如今近70岁的他,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依然保持着5点起、9点睡的规律作息。作为义蓬街道戎宣团讲师,他常给青少年讲历史,希望传承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精神,告慰牺牲战友。
记者:诸苏萱
通讯员:周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