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万人的“边界盲区”变成“共富图景”,交界地带如何破局?

原创 下沙街道
浏览量
作者:周正倩

在下沙街道西北端,有一片基层治理的“褶皱处”——杭铣社区地处钱塘与海宁市、临平区的交界地带,8.3万人口流动频繁、治理边界模糊,“一亩三分地”式的管理模式在此面临挑战。如何破局?街道和社区以“网格议事”为针,穿起治理千条线,绣出了一幅“跨域协同、无缝治理”的共富图景。



联席议事,搭建毗邻共治“主平台”


毗邻地带的治理困境,不是单一社区能破解的课题。在政协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宏观视野下,下沙街道意识到必须建立更具统筹力的协调机制。于是,网格议事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凝聚跨域治理共识的“主平台”。


在各方共识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联席会议召开,杭海毗邻片区组团治理综合党委应运而生,为跨域协同筑牢组织根基。更具创新性的是网格轮值议事制的推出:党组织书记轮流担任轮值书记,每期议事会聚焦网格员收集的共性难题,让治理重心始终与基层需求同频共振。


为确保议事决策能真正穿透治理末梢,社区同步推行“导师帮带+青蓝结对”的网格人才培养模式。优秀网格骨干被选聘为书记助理,他们带着一线的鲜活经验参与议事,推动平安共建、环境共治、交通共管、民生共享四大专项行动精准落地,让每一处变化都贴着基层的“脉搏”。


现场议事,疏通边界治理“淤堵点”


“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这是边界地带治理中常遇的尴尬。针对“网格痛点”,下沙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联合社区,带领网格员、居民代表深入问题现场,实地勘察外围道路、环境卫生等情况。


一场特殊的“路边议事会”就地召开:网格员摊开日常巡查的台账,用数据说话;居民代表你一言我一语,细数种种问题及建议;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回应,共同讨论解决方案。数轮碰撞后,“道路拓宽+纳入市政统一养护”的共治方案最终成型,权责细则被一一厘清,“顽疾”变成了“协同管好”的治理范例。



共富议事,织就民生福祉“幸福网”


让民生福祉落地生根,不仅要破难题,也要促共富。日前杭铣社区党支部与许村镇翁埠村党委精准捕捉两地居民灵活就业的需求,网格员深入走访宝妈、退休人员等群体,成立“邻聚里”共富工坊,成功落地了服装企业来料加工项目,包括服装剪线头、钉纽扣、整理包装等。


这个工坊的运作模式,处处体现着智慧:弹性工时制精准匹配 “接送孩子、家务间隙”的碎片时间;技能提升机制让优秀者有机会获得临时岗。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适应,现场还专门安排了党员和专业老师进行帮助指导。


从联席的宏观统筹到路边的微观施策,从破解堵点到编织共富网,从“各扫门前雪”到“共种一片花”,杭铣社区扎根于“网格事、网格议、网格办”的民主土壤,让交界之地的治理盲区在议事中消融,绽放出绚丽的“共治之花”,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生动注脚。


记者:周正倩

通讯员:胡艺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