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颂》
杭城之东,钱塘江口。古之江域,潮涌沙沉。江道三亹演变,捭阖千年,北门稳于清末。海宁之南,沙地一片。江道穿沙而过,南岸谓南沙,北岸名北沙。洪流挟土,北沙初聚于皋塘。南沙原属海宁,后归萧山。两岸沙地,乃钱塘沃土肇兴之始。
江东大桥 摄/杨甬杭
文明溯流,蜀山有迹:陶纹玉琮,良渚遗泽。先民或耕或渔,早播文明之种于斯土。
沙地之滨,自古斥卤之地。萧绍先民迁徙聚集,围涂垦荒,晒盐耕作,薪火相传。
民国肇基,南沙渐兴。沙民结茅为舍,煮盐沙灶,扁担箩筐,朴拙器具。头蓬古镇,盐棉辐辏,商贾云集,誉称“小上海”,一时鼎盛。然日军空袭毁屋,繁华渐逝。江涛汹涌,岸线游移。丙戌(1946)又大坍江,家园尽毁。坍江频仍,沙民凄惶。南沙坍陷,北徙求生。格沙诸村,始见雏形;外沙一乡,纳入杭县。新中国立,析置新元、下沙、四格诸乡;丙申(1956)年并,终定余杭下沙之名。
壬辰(1952)年起,两岸聚力,围涂造地。钉耙畚箕,臂肩徒手,战崩沙,斗狂潮。人民公社,集体奋战;特殊时期,矢志不移,开疆辟土志愈坚。星沉月暗,灯火不眠;夯歌彻夜,扁担成行,万众担土,百里成堤。筑三号之堤,浚护塘之河;修创业之闸,建出江之防;挖中心之渠,固沿江之墙;终化十万咸涂为膏腴之地。新移民政策推出,大批沙民向垦区移民。
盐沙既平,农垦勃兴。农场引路,棉麻遍野,蚕桑盈畴,鱼虾满塘,奶牛成群。下沙菜园,声名远播。两岸沙民,安居乐业。
改革开放,春雷激荡。省市决策,护杭城旅游,移工业向东,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迈进。庚午(1990)年,钱江投资区应运而生。建设下沙工业城,首度创业启航。一片沙地,几垄池塘,一个招牌,一股豪情,白手起家。滚动开发,筑巢引凤,亲商安商,矢志不移。癸酉(1993)年荣膺“国家级”,千商辐辏,鲲鹏振翼。五洲名企云集,十里阛阓初成。高教园拔地,书声琅琅;出口加工区封关,货达寰宇。“下沙速度”,名动四方。五湖四海,人才汇聚,掀起第三次移民潮。
外国友人参观百富袜业 摄/杨甬杭
理工大学景观 摄/杨甬杭
癸未(2003)年更新定位,建区向造城转移,打造国际制造基地、大学科技新城、花园生态副城,三区联动,产城并进。撤村建居,腾挪空间;产业升级,如火如荼。工业园区,链聚群兴;大学城内,校企合作。产业转移,跨江东拓。二度创业,以产育城,以城促产。
廿载厚积,癸巳(2013)年始,三创勃发。创新为魂,聚势而强。转型升级,专精特新产业攀峰;创新驱动,名校名院名企汇能。医药港里,巨头翘楚;信息智造,精英群集;大创小镇,硕果纷呈。综保区拓外向,跨商园链全球。城市日新,地铁贯城(1、8号线),高架飞虹(德胜、钱塘快速路),大桥跨江(江东、下沙)。沿江大道如画,夜潮如练,霓虹竞彩,气象万千,足媲浦江外滩;区口广场溢彩,金沙碧水涵空。围垦广场群雕,铭刻峥嵘;七格百年盘头,静观潮涌。百二小区,纳数十万移民,八方乡音汇新语;三甲医教,惠四方之百姓。商衢繁华,绿荫葱茏,警民共筑平安城。
东沙湖公园 摄/杨甬杭
金沙湖夜景 摄/杨甬杭
江海湿地公园 摄/杨甬杭
今之钱塘,宏标再立:城东智造大走廊之核心,长三角一体化之要冲。志在全球先进制造高地,国际创新活力新城,美丽中国宜居典范。下沙现代都市,江东田园新城,愿景初分,各展宏猷。
颂曰:
潮涌千年积厚土,良渚星火照古今。
头蓬盐棉曾冠世,坍江血泪痛铭心。
万众围涂沧海变,红旗漫卷志凌云。
扁担箩筐凝精神,三度移民事艰辛。
工业新城连广宇,高教智谷聚群英。
江东一体宏图展,下沙东进愿景明。
三创递进气象新,江潮霓彩映江滩。
八方移民拓热土,钱塘潮头共月明。
原创:张保灿 金永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