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高温给40多位老人送午餐 这个“外卖员”有点酷!
“婆婆,今天的饭来啦。”“大伯,今天的菜有红烧肉。”“婆婆,上次留下的饭盒我拿回去。”……早晨十点,气温还未爬升到最高点,临江街道萧东村老年食堂的送餐员戚月娟已经忙出了一头汗。
2024年10月,临江街道萧东村老年食堂正式运营,由于村庄面积较大,为方便老人就餐,街道同时开启老年助餐服务,为90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上重度残疾人和60周岁以上孤寡老人提供免费送餐上门服务。
今年59岁的戚月娟正是为老人们提供送餐上门的送餐员。每个工作日的午餐时间段她要为萧东、东庄两村40多位老人送餐上门。“我特别喜欢和老年人打交道,集中送餐的这一个多小时肯定是疲惫的,但忙碌过后更多的是充实、开心。”戚月娟说自己已经59岁,在家人眼里,自己也已经是一名老人了,但为老人送餐,她乐在其中。“只要送得动,我就会一直送下去。”
别看送的是午餐,每天一大早戚月娟就会来到老年食堂后厨帮忙。早晨9点半,戚月娟的同事们就已经将新鲜出炉的一荤两素端上了餐台。戚月娟麻利地盛菜、打饭、再加上一块老人们爱吃的乳腐,统一再装进保温的外卖箱里……
“一个外卖箱子能装十份,我一次能带两个外卖箱子,总共20余份饭出门。”戚月娟指着老年食堂外自己的电动车说,外卖箱用的是保温材质的,和外卖小哥是同款,但给老人们盛饭的饭盒是不锈钢保温饭盒,比一般市面上的塑料餐盒要大不少、重不少,因此每次只能带20份饭出门。“用上保温的饭盒和外卖箱,虽然我要多跑几趟,但这样不论夏天还是冬天老人们能吃上热乎的饭菜,我觉得很值得。”
到了早上十点,戚月娟准时出发送餐。“送餐时间也有讲究,送得太早不行,有些菜时间放长了就不好吃了;送得太晚也不行,老人们容易饿肚子。”戚月娟告诉记者,先给哪位老人送,什么时候送,她心里有一张送餐地图。“有些老人早上起得早,吃午饭也早,我就先给这些老人送。午饭吃得迟的老人,我就第二波再送,这样饭菜不会在饭盒里焖很长时间。”戚月娟坦言,这也是自己摸索了很久才摸索出来的“规律”。
“婆婆,饭送来了,趁热吃!”7月14日的第一单是送往东庄村。停好电瓶车,小跑着走进巷子里,戚月娟熟练地与老人打着招呼,手脚麻利地递上餐盒,同时回收前一天的餐盒,带回食堂统一清洗消毒,来不及唠唠家常,戚月娟又跑了出来,奔赴下一户。没一会,脑袋上就挂满了汗珠。“这几天气温略有下降,几天前的高温和突如其来的暴雨才是真的考验。”戚月娟笑着说,“民以食为天,老人吃饭是大事,当然是刮风下雨都不能落下。偶尔有‘迟到’老人们也都很理解。”
送完最后一份饭,已是中午十一点半。戚月娟把回收的餐盒摞好,放进电动车的箱子里,骑上车往老年食堂赶。路上,她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衣服后背已经湿透,贴在身上。
回到食堂,她把餐盒交给负责清洗的同事,又简单收拾了一下送餐用的箱子,这才坐下来喝口水。她说,只要老人们能按时吃上热乎饭,自己多跑几趟、多流点汗,不算什么。每天这样忙下来,心里踏实。
记者:张华颖
通讯员:倪红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