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面教头”郭美:34年,他把篮球炼成一把火

原创 区民政文旅体局 区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
作者:诸苏萱

数日鏖战,钱塘队在东部赛区拿下两胜两负。特别是昨日与西湖一战,至最后时刻的窒息感,仍在不少球迷心头咚咚作响。


场边,55岁的主帅郭美始终目光如炬,紧盯球员跑位,手势干脆,指令短促。他的脸色,就是队伍最真实的晴雨表:



首战险胜临平,神色兴奋中藏焦虑;


二战惜败萧山,忧虑却依旧稳如泰山;


三战力克滨江,焦虑减退,升腾起了肯定与信心;


四战不敌西湖,他用力拍了拍每个队员的背脊,眼中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期许。


这位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在钱塘篮球场上深耕34载的老帅,每一次神色变幻,都记录着他与钱塘滚烫的同行路。

 

直击要害,化沙成团


赛前,记者曾采访过郭美,“您怎样看待我们这一支明星球员云集的队伍?”他直言不讳:“磨合度、默契度不够。” 


一针见血。


如何破局?郭美觉得,最好的办法是“以赛代练”——让队员们在实战中暴露问题、寻找状态。赛前,他特意联系市武警支队、桐乡队,安排了三场热身赛,为正式比赛铺路。


首战前,郭美在群里留下叮嘱:“充分相信每一位队友,保持客观、冷静。”可临平赛后,他却紧皱眉头,“还是在乱打!全靠个人能力硬撑,没有配合,只是险胜。”回程路上,郭美紧皱眉头,还走错路绕了圈子,“满脑子里面是球员、是比赛,路都不认识了!”他说,许多球员习惯了打野球的自由风格,“得把他们的思想扭转过来,让他们明白团队的意义。”


从临平到萧山的备战期,队员们围绕“如何拧成一股绳”展开激烈讨论。队员王键回忆:“郭导很听我们的想法,在他带领下,大家的默契一天比一天好。”


尽管萧山队实力更强、配合更默契,且作为对手的首秀,我方处在“敌在暗,我在明”的不利局面,郭美却看到了关键进步:“队员们开始有配合意识了,知道单打独斗行不通。”



到了滨江之战,郭美的眉头终于舒展:“前两场让我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打法。今天对方外线逼得紧,我们就内外结合,队伍在磨合中明显进步了。我们有底蕴、有厚度,就该一场比一场好。”


而西湖之战的憾负,也让他再次审视队伍,他依旧犀利地指出“体能跟不上,团队配合度不够高”,并从中不断剖析调整,反复复盘,他透露,接下来会细化防守布局,“不会再给对手轻易得分的机会”。

 

严苛之外,温情流转


“当教练这么多年,从没觉得压力这么大。”郭美坦言,尽管不是职业赛事,但赛场外无数人的关注,让他时刻记着“不能让百姓们失望”,“要对得起每一个为我们加油的人”。每天从睁眼到闭眼,他的脑子里“除了战术还是战术”。


而问起最近家人们有没有来看自己执教的比赛,20岁的女儿给他点了个赞。


聊起家人,这位铁面教练的脸上流露出温柔的神色。女儿虽没走体育路,但是学习了羽毛球,培养了终身的体育爱好和习惯,如今在浙江工商大学读大二,闲暇时他总会陪女儿练球,“给她喂喂球,看着她打就高兴”。


不止在家庭中,这份温柔也在场下分给了队员。这几天不少没上场的球员和他说,“郭教练,我们手痒了!”因此,郭美打算在接下来的赛程中适时调整人员部署:“想让每个人都有上场练手的机会,篮球不是少数人的舞台。”


作为钱塘区篮球协会秘书长兼区级文化特派员,郭美心中更重视的,是赛事落幕后能否为辖区篮球运动的推广再添一把火。“推广篮球不能只凭一阵热闹,得让观众觉得‘赛场上跑的都是街坊邻里’,这样篮球才能真正在民间扎下根、热起来。”


自担起文化特派员职责,郭美便以朗琴社区为起点,深耕篮球文化氛围营造。他借力区篮协平台,用一场场赛事聚拢人心,吸引各领域青年走进球场、触摸篮球文化,在探索体育文化培育新路径的同时,着力打造体育特色社区品牌,让篮球运动成为白杨“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的鲜活注脚。



赛事收官后,他已盘算着联动更多场地办起球迷见面会:“看到身边人站上赛场展示,让大家明白——篮球这东西,从来不分年龄、性别,是每个人都能伸手触碰的热爱。”


连日鏖战终了,高强度的赛程暂歇。郭美回到办公室,细细沏了一壶茶,望着袅袅升腾的热气轻声道:“生活本就有松有紧,迈过那些坎,熬过那些难,眼前又是一片新天地。球队如此,篮球推广这条路,亦是如此。”


记者:诸苏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