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美丽蝶变,60余家主流媒体摄影记者聚焦湖州“两山实践”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7月7日至8日,由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湖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摄影工委和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共同承办的“两山”理念20周年采访活动及新闻摄影研讨会在湖州市吴兴区举行。
来自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浙江日报等中央及省市区60余家主流媒体的摄影记者,齐聚“两山”理念诞生地湖州,走进吴兴区埭溪镇、东林镇,以镜头为笔、光影为墨,展现两地践行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感知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现实图景。
在美妆小镇,看“美业”崛起
从“粉尘弥漫”到“花香四溢”,是埭溪镇产业转型的生动写照。
本世纪初,埭溪尚未发展规模工业,30座矿山和28套机组曾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来源。矿业虽富了村民,却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为了子孙后代和长远发展,当时的党委政府下决心关停矿山,再难也要推进。”一位当地干部回忆道。
正是这一决定,成就了如今的埭溪。通过矿山综合治理,曾经的矿区成了招商引资的强力磁场。埭溪镇成功打通“两山”转化通道,逐步打造出一座美妆小镇。
珀莱雅作为国货美妆龙头企业,把生产基地设在了美妆小镇。
为何是这里?珀莱雅创始人、董事长侯军呈曾表示,他发现埭溪镇山清水秀,百姓之间也很和睦,不管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非常适合建立一个化妆品的生产基地。
媒体记者们走进珀莱雅位于湖州的先进级智能工厂。这里,智能装备精确控制生产过程、质检系统有效提升产品合格率、码垛机器人为员工“解放双手”。
“以一组码垛机器人为例,可完成4个装箱工人每天共6000次的搬箱及搬运动作。”智能工厂相关负责人说,高效、智能的自动化设备为企业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产能。
近年来,珀莱雅坚定不移推进企业智能化与绿色低碳转型,拿下了国家级“绿色工厂”等荣誉。“从研发、生产到前端销售,我们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所以‘1加1自然就大于2’了。”珀莱雅先进级智能工厂相关负责人表示,珀莱雅自扎根美妆小镇以来,一路高歌猛进。据公开数据,珀莱雅2024年营收达到107.78亿元,成为首个跨入百亿俱乐部的国货美妆上市公司。
同样被美妆小镇生态魅力吸引来的,还有湖州御梵化妆品科技有限公司。
花香型浓烈、木质香调清新,小羊皮包装的香水精致典雅……御梵科技展厅里,多种香型、对标不同消费人群的上百种香氛创意陈列,吸引记者们的目光。
“御梵科技主攻香氛产品研发、制造,美妆小镇的水完全符合我们制造香水的标准。尤其客户来到企业,看到我们的生产流程和当地环境就更加放心了。”御梵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企业拥有护肤、香水双配置设备,设计配置了24条现代化生产线,年产量可达1.5亿件,产品销往美国、英国、中东、东南亚等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
眼下,美妆小镇历经10年发展,已成为全国三大化妆品产业集聚中心之一,汇聚超300家化妆品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企业。在这里,检测研发中心、美妆学院、美妆博物馆、科技孵化园等高端配套不断完善。
夏日的国际美妆时尚博览中心,丰富的体验活动不时上演,人气满满。
埭溪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教师化身美妆导师,边为体验者化妆边讲解上妆技巧,引起层层围观。不远处,一场沉浸式汉服走秀体验,造浓古典优雅氛围。现场,还有博览中心与当地美妆企业联合举办的敏感肌专场护肤培训,将科学护肤的知识点拉满。
这个约1万平方米的时尚空间,地处阳山时尚谷,缀于美妆小镇的绿水青山间,集化妆品相关收藏、研究、教育、服务、展览、销售等功能于一体,成为美妆文化对外展示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与美丽经济的发展特色相结合,正是近些年美妆小镇发展文旅产业的创新尝试。这里相继办起了浙江诗词大会、美好生活节、香氛艺术节、中医药与芳香美容产业发展国际会议等精彩活动,并围绕美妆主题,从迎客集散、产业汇聚、美妆中枢、生态美谷4个角度出发,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多视角、沉浸式、体验化的文旅参观路线,实现年游客数量突破30万人次。
向绿、向美,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2024年,美妆小镇总产值较上年增长27%,达109.18亿元,成为湖州区域特色经济的一匹“黑马”。今年,美妆小镇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持续向好。上半年预计完成规上工业产值超47亿元,同比增长10%;美妆企业出口额同比增长104.8%。
在秀美东林,看土地生“金”
从重污染的“龟鳖之乡”到绿意盈盈的“秀美田园”,这些年,东林镇实现蝶变。
东林镇曾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龟鳖养殖基地。在顶峰时期,东林龟鳖养殖户超1870户,龟鳖年养殖量超3500万只,年销售收入近7亿元。龟鳖养殖业一度是东林镇的支柱产业之一。
繁荣背后,危机四伏。随着温室养殖龟鳖业的发展和壮大,养殖污水无度排放。以农户为单位的传统养殖方式,更造成土地空间资源的无序切割。
发现这一隐忧,当地政府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启动龟鳖产业整治,三年时间内拆除了全部2600余个龟鳖棚。
整治并非一拆了之。2018年底开始,东林镇逐步优化乡村空间格局,全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入选国家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浙江省首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试点单位。
盛夏时节,媒体记者们踏入吴兴区东林镇万亩良田现代化综合农业示范区,“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的壮美景象扑面而来。
这一示范区横跨吴兴区东林镇保国等6个村庄,总面积11620亩。“在打造‘万亩方’的过程中,我们积极推行‘多田套合’。”东林镇党委书记沈明亮介绍,“多田套合”就是给田地穿上层层“保护衣”,最外层是普通耕地,往里依次是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最核心地段是粮食生产功能区。
目前,东林这个示范区内连片耕地已达7776亩,其中“多田套合”面积达6141亩。
依托“多田套合”新优化的农业产业布局,该示范区成功引育中化果蔬、温氏种鸡等优质现代农业项目15个,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超2000人,保国村等6个村庄的村均经营性收入从整治前的35万元提升至193万元,农业总产值从3.3亿元提升至8.2亿元。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让东林镇的田园风光靓起来,吸引了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8所高校的青年艺术家,在东林镇艺术在南山麦田广场创作了42件(组)在地性大地艺术作品,将多元艺术形式巧妙融入田野与村落,精心构建“没有屋顶的美术馆”。今年4月,首次举办“艺术在南山·大地艺术季2025”创作展,引来众多游客参观打卡。
这份秀美扬名在外,更渗透东林百姓的生活日常。正值暑假,走进东林镇东华村,村党群服务中心里热热闹闹。书屋里,村里招募的大学生志愿者,认真辅导学生们做功课;亲子小屋内,养育照护活动温馨进行。一场非遗柳编研学活动更是人气爆棚,孩子们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专注地将柳条穿梭交织,感受东林柳编的魅力。
转个弯,东华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里,一出越剧《碧玉簪》(选段)婉转悠扬,引得来此纳凉的老人们不时跟着哼唱。工作人员还端来清甜的西瓜,招呼大家吃一些,好防暑降温。“现在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嘞!”74岁的东华村村民莘祥云笑着说。
东华村是东林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第一个试点村,这些年着力打造功能完善、环境优美新型乡村社区。目前,村庄新建的1096套多层公寓房,已全部完成分房。
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重塑了东林镇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更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空间载体。新凤鸣集团湖州基地、零跑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纷纷落地。
新凤鸣集团湖州基地下辖中石、中跃、中磊、中禾贸易四家子公司,主要从事功能性纤维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记者们走进基地的生产车间,目睹智能络筒、自动包装、智能质检等先进装备协同作业,高效精准地完成一道道工序。
“依托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凤平台’,我们实现了化纤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和对工厂规划、生产、运营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新凤鸣集团湖州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基地2024年实现产值244.9亿元。
东林与埭溪的实践,正是湖州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缩影。
文/摄 记者 朱晟 通讯员 倪晶 部分图片来源: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