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焕新生 钱塘探索传统文化产业创新之路
6月28日,非遗手工艺品牌化与商业价值合作论坛暨《108种手艺》新书发布会举行。活动以“从文化根脉到产业赋能”为主题,相关部门负责人、非遗传承人、学界专家及产业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索传统手艺在当代的传承、创新与商业发展之路。
当天,钱塘优质文创企业“王的手创”的《108种手艺:中国人的生活美学》新书正式发布。“王的手创”团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书是他们历经五年深入田野调查的成果结晶,首期收录了苗绣、歙砚、黄酒等38项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手艺。书中通过1080张珍贵的田野影像和纪录片式的文本叙述,系统性地梳理和呈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手艺的文化内涵与技艺精髓,致力于解码中华手艺基因,弘扬生活美学。
活动现场,“王的手创”向区内14所高校捐赠了新书,并与白杨街道邻里社区签署合作,推动非遗手工艺的品牌化与商业化,探索非遗与文旅、教育等领域的跨界合作模式,深化校地企合作,让非遗在校园转化成美育教材、在社区落地生根,促进非遗传承的社会化参与。
“王的手创”自2013年扎根钱塘以来,获得了不少回头客的认可。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记录的手艺人中,有一位就来自钱塘。“她原来是我们店的粉丝,慢慢爱上了手创,现在也成为了手艺人。”“王的手创”团队负责人王丹青感慨万千。
“王的手创”的实践也是钱塘文创产业振兴的生动写照。近年来,钱塘积极出台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为区内100余家企业和园区,争取省市级扶持资金超1000万元。问童子、王的手创、青壹坊等一大批优质的文创企业涌现。正如王丹青所言,钱塘高校云集,重视文化创新,传统手艺人氛围浓厚,为众多文创企业成长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钱塘将继续深耕创意设计赛道,以“非遗+”模式激活传统手工艺的现代生命力,充分发挥青壹坊、问童子、王的手创等企业优势,以文创市集下乡、文创商超形象店、创意快闪等形式,推动钱塘文创产品进商场、进村社、进园区、进高校等,全方位打响“潮创钱塘”品牌影响力,为区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见习记者:方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