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1年!他从工艺“小白”到全球技术大奖得主

原创 前进街道
浏览量
作者:徐渝

在长安福特杭州分公司的涂装车间,密封胶工艺的胶泡难题曾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如今却被一名“新人”破解。去年,工艺工程师范文亚从电泳领域跨界而来,毫无密封胶领域经验的他,却在短短一年间攻克这个行业十年顽疾,还凭借独创方案摘下福特全球制造技术卓越大奖!这场逆袭背后,藏着什么样的热血故事?

质量至上:为“看不见的品质”较劲

“车主看不到的地方,才最能体现车企的良心。”范文亚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当他第一次看到因胶泡、胶裂引发的车身密封隐患时,脑海里浮现的不是技术难题,而是车主日后可能遇到的汽车外观不良、漏水等问题。


在负责电泳技术时,他就深知“消费者想要的不是表面光鲜,而是整车的可靠耐用”。转岗密封胶领域后,这种对汽车产品质量的追求,成了他攻坚克难的源动力。


为摸清胶泡产生规律,他跟着生产线“连轴转”,从清晨第一辆车下线,到深夜最后一辆车入库,他时刻守在打磨区,记录每一处胶泡的位置。有一次为了验证环境湿度的影响,他顶着高温守在车间,任由汗水顺着防尘帽滴在记录纸上,依旧一笔一划地描下每一组“胶泡出现时间-环境参数”的对应关系。


“把每辆车都当成自己要开十年的车去造”,正是这份对汽车品质的执着和坚守,让他在无数次想要放弃时,又咬着牙回到生产线,因为他知道,自己较劲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

创新变革:在“不可能”里凿出路


范文亚的转岗,在车间里一度引发争议。电泳与密封胶工艺看似关联,技术逻辑却差着十万八千里。有人断言“这是把好钢用在钝刀上”,但范文亚偏要在“跨界墙”上凿出路来。


他带着电泳工艺中对“精准”“可控”的理解,重新拆解密封胶起泡难题。传统思路聚焦胶材料本身、钣金间隙以及折边胶填充,他却跳出定式,开始研究“胶枪与人的协同”。团队成员笑称他是“胶枪哲学家”,因为他曾对着设备发呆半天,突然冒出一句“要是枪嘴自己能拉出一条气道,让空气无处可藏多好”的奇想。


为了验证这个疯狂的想法,范文亚拉着设备工程师、胶材料供应商“死磕”。没有现成方案,就用最笨的办法试——17次调整枪嘴设计,33轮模拟验证,每次改动都要在生产线停线间隙进行。有一回,他为了抢30分钟测试窗口,连饭都没吃,就蹲在设备旁调试参数,直到胶条形状出现细微变化,才露出欣慰的笑容。


当范文亚设计的枪嘴第一次让单车的胶泡从11个降到2个时,车间沸腾了。这场创新不是拍脑袋的灵感,而是“打破边界、重构逻辑”的变革实践。


高效协作:让“孤勇者”变“集团军”


在范文亚的攻关日志里,“协作”是最高频的词汇。范文亚拿着自己在维修间打造的弧形枪嘴找到技术团队:“用这个给折边缝留个空气出口。”设备工程师老巫立刻指出:“枪杆得加固,不然扛不住压力。”胶材料供应商小李翻开笔记本,提出建议:“得重新调配黏度,适应新结构。”一线区组长小邵拍板:“打胶角度的事,我们来测!”一场跨团队攻坚随即展开。


范文亚带着团队反复调试枪嘴曲率,小李在车间现场测试密封胶的黏度度及胶条厚度,小邵则带着骨干记录上百次打胶数据。当实测发现不同工人操作会导致枪嘴夹角偏差,从而影响胶条成型,小邵亲手示范标准操作动作:“45度最稳!”随后,范文亚立马和老巫优化枪杆弧度,增加限位装置,小李同步调整胶料黏度。


经过12轮迭代,第13版弧形枪嘴终于实现优质胶条的稳定输出。在这场协作中,一线经验、工程技术、材料调整紧密配合,将创新构想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生动展现了高效协作迸发的巨大能量。

追求卓越:把“及格线”拉成“新标杆”

当单车的胶泡数降到行业常规“及格线”5个时,团队欢呼雀跃,范文亚却摇头说:“这还不够,还能做得更好!”他没有止步于眼前的成果,而是带着“挑剔”的眼光,继续深挖工艺细节。


当新的设计方案让生产线节拍提升15%,范文亚又跑去和工程师探讨“能不能让工人少跑两步路”。拿到福特全球制造技术卓越大奖后,他依旧没有停下脚步,而是把目光投向“技术下沉”——把攻坚中总结的“人机协同模型”整理成培训手册,带着新员工在产线实操。


有个年轻工程师问他:“都拿大奖了,为啥还教这些基础?” 他指着车间说:“成就卓越的过程是一场接力赛,我跑完这棒,还得让下一棒的人跑得更快!”正是范文亚对卓越的“不满足”,让工艺创新成为了一种可传承、可迭代的“能力基因”。


共同成长: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我最怕的是自己进步了,身边人还在原地。”范文亚一直秉持“共同成长”理念。


作为车间成本协调员,范文亚深知“降本增效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他牵头发起“涂彩增效”全员降本劳动竞赛,搭起从一线工人到管理层的创新桥梁。为了让每个“金点子”都能落地,他亲手设计提案模板,手把手教操作工撰写改善建议。他还把评审会搬到车间现场,带领技术骨干和工人们围着设备讨论优化方案。


竞赛期间,保洁阿姨一句“胶桶摆放影响清洁效率,或许也影响工艺”的无心之言,引发了团队对物料布局的重新规划;老工人提出的“胶烘炉错峰关停”建议,经过他和工程师们验证后,年节省天然气达5万立方米……在他的推动下,40余项出自基层的改进项目陆续落地,年创经济效益超百万元。


让他骄傲的是,这场竞赛不仅省下了成本,更点燃了全员创新的热情。曾经埋头干活的一线操作人员,如今也能像工程师一样分析数据、设计方案,真正实现了“人人都是降本主角”的共同成长。


当看到曾经的“徒弟”开始独立带队攻坚,当听到新员工说“跟着亚哥,才知道工艺还能这么玩”,范文亚明白:共同成长不是教别人复制自己的技术,而是点燃他们创新的火种。


365天的破壁之旅,范文亚破解的不仅是行业技术难题,更是制造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密码”,他用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产业工人敢于创新、甘于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面貌。


在前进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像范文亚这样的产业工人还有很多,他们以匠心为笔,以产线为卷,在日复一日的攻坚中镌刻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注脚,为前进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记者:徐渝

通讯员:张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