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短剧制造机”?全世界都在看的短剧,为何偏偏从下沙火出圈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短剧以黑马之姿横扫各大平台,播放量突破10亿次;《家里家外》短剧冲上热搜,被赞已是next level……当无数观众为一部部短剧“上头”的同时,不得不注意到,一个短剧矩阵在下沙街道悄然形成——
迎着内容创业的新风口,下沙街道已然聚集了九州文化、掌玩网络、麦芽传媒、山海星辰等一批短剧行业的龙头企业及上下游产业主体,逐渐形成一条从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平台分发到后端商业开发的完整链条,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未来前景。
龙头企业引领,短剧产业爆发式增长
位于下沙街道的掌玩网络以图文内容起家,自2022年布局短剧业务以来,迅速跻身行业TOP5,推出多个出圈爆款。更令人瞩目的是,其海外短剧APP《FlickReels》在今年3月单月收入突破8000万元,环比增长96%,成功闯入全球短剧收入榜TOP10,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又一成功案例。
同样表现亮眼的还有麦秀传媒,其目前拥有自孵化达人200个,累计创作800多部微短剧,其中《消失的厨神》风靡40多个国家,不仅以6种语言的切换打出本地化策略,还以“短剧+美食”在内容创意上做出了差异化。
在下沙街道,短剧企业的成长速度令人瞩目。凭借爆款出海的背后,各企业正从“野蛮生长”向“精品化”过渡,在探索“短剧+文旅”“短剧+品牌”等新模式上持续发力,推动下沙成为短剧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短剧企业落户,在下沙蓬勃发展
九州文化的杭州公司落地在金沙湖畔,还有众多短剧制作企业聚集在下沙,成为钱塘数字文创产业的一张新名片,也为杭州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注入了新的活力。
那么,为何是下沙?
下沙深植“紧跟潮流、站在前列、敢想敢干”的新时代围垦精神、奋斗精神,因此具备深厚的创业基因,而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更为短剧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不仅拥有“钱塘门户·新城客厅”的先发优势与“拥江揽湖临城靠港近空”的区位优势,还毗邻大学城,为优秀短剧导演、编剧、演员的招募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
同时,青春活力是下沙鲜明的底色,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汇聚于此,为这片土地赋予了蓬勃生机,孕育出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这样的城市气质不仅奠定了新兴产业聚链成群的基础,也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注入了澎湃动能。
此外,一系列文创产业扶持政策增强了企业发展的信心,2024年,钱塘区发布微短剧产业发展生态优化六大行动,包括落地浙江钱塘数字短剧产业园及孵化园、设立微短剧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等。
下沙街道将文创产业纳入重点发展方向,聚焦数字内容、影视传媒、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新兴领域,引导文创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同时积极落实《钱塘区支持微短剧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
“这些是很多地方无法比拟的优势。”一位行业人士表示,“下沙的短剧产业才刚刚起步,未来还有更大的空间。”
下沙街道短剧的活力迸发,是杭州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未来,随着政策、产业、人才、技术的进一步融合,将有更多优质企业和人才加入,让更多爆款短剧在下沙孵化,推动文创产业迈向新高度。
记者:周正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