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宵”惠民车——暖了胃,安了心!

原创 河庄街道
浏览量

傍晚六点半,华灯初上。位于河庄街道青西四路与江东二路交叉口西北侧的“惠民车”经营区逐渐热闹起来。统一设计的餐车整齐排列,摊主们正忙着准备各色美食。炒米粉、炸串、糯米饭……诱人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

“以前到处‘打游击’,现在有了固定摊位,生意稳定多了。”一位摊主笑道。


从“治理难点”到“示范亮点”

这个充满烟火气的热闹去处,几个月前还是城市管理的“老大难”问题。“周边工业企业比较多,去年以来流动摊贩逐渐变多,自发形成了一个小夜市。”河庄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在治理过程中,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队员们很快发现,单纯采取“堵”的方式不仅效果有限,还容易产生矛盾,让问题的解决难上加难。面对周边产业工人旺盛的就餐需求和市容管理之间的矛盾,怎么办?——“堵”不如“疏”。

2025年2月底,河庄街道在企业园区创新推出“惠民车”试点经营,并采取“三定三统一”的管理模式:定点经营、定时开放、定人管理;统一餐车标准、统一证照办理、统一服务规范。


从“简单管理”到“精细服务”

据了解,该“惠民车”经营区于3月25日正式开放,首批共推出16辆惠民餐车,每日经营时间为下午4点半至凌晨1点钟。

为规范惠民车日常管理,街道一方面安排综合信息指挥室队员驻点巡查,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公司参与管理,确保运营稳定有序。“我们要求各摊位工作人员办理健康证,并统一在市场监管所为16辆惠民车办理了备案登记证。”现场进行巡逻的队员老姚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惠民车经营区后方,还专门设置了十多套桌椅,方便食客就餐。“以前买夜宵只能站着吃或带回宿舍,现在能坐着慢慢享用,感觉特别好。”一位周边的产业工人小刘说,“最重要的食品安全有了保障,我们吃着才安心。

16辆餐车,不仅温暖夜归人的胃,更照亮了十余个家庭的生计。在摊主中有不少是外来务工人员,惠民车项目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每天营业额稳定在600元左右,生意好的时候能达到800-1000元。”卖卤味的朱师傅说,“虽然忙但也开心!我还开通了抖音号,经常给自己的摊位做做宣传。”

从管理困境到治理样本,从简单疏导到服务升级,河庄街道用创新的管理方式和人性化的服务,在规范市容秩序的同时,保留了城市的烟火气,更展现了现代城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据了解,近年来钱塘区不断扩大“移动惠民车”覆盖面,带动城市流动就业群体就业,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全域共富,既保障了“烟火气”,也让基层治理有了新的突破口,为促进流动就业群体就业创业打开了窗口——“移动惠民车”双向“惠民”,这正是钱塘践行全域共富的生动实践。

未来,钱塘区还计划到2026年,布设“移动惠民车”100摊以上,摊主每年将增收8万元以上,打造具有钱塘辨识度的“共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