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好人”孟黎燕:守护你,延续爱

原创 区文明办 伊萨卡社区 区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
作者:诸苏萱

不久前,2024年第四季度“杭州好人”名单公布,来自白杨街道伊萨卡社区的居民孟黎燕榜上有名,获评“孝老爱亲”类好人。


一个老人的89岁到99岁,是最难照顾的十年,也是孟黎燕最难的十年。放下工作,按下“暂停键”,孟黎燕全心全意照顾家庭,也在其中品味亲情的羁绊与守护。


十年光阴,让如今50岁的孟黎燕有了自己的勋章——一头操劳的白发、脊柱开刀的疤口和干燥皲裂的双手。这位身材娇小、长相清秀的女性,在十年光阴中扛起了照顾年迈外婆的重担,也谱写了一篇关于守护、关于爱的美好篇章。


照顾外婆十年——

你养我小,我养你老


2014年,一句“来你这里住住”,让40岁的孟黎燕迎回了外婆,也开启了这段长达十年的照护。


刚来那会儿她还是个健壮的小老太太,腿脚可利索,不用人操心。”孟黎燕回忆,然而,才过了一两年,两次意外摔跤让外婆从最初的生活自理,到后来的半失能状态,基本回归到“婴儿状态”。老人的世界逐渐缩小成一张病床的大小,穿衣、擦拭、翻身……所有细节都化作孟黎燕眼中的无声指令,“我从她表情就可以猜到怎么了”,十年光阴把血脉相连的默契,熬成了岁月里最温润的底色。



“2023年是我最艰难、最崩溃的一年。”孟黎燕说。2023年初,外婆感染新冠病毒后还进医院,高烧让她浑身紧绷如弓,患上了谵妄症,整夜呢喃着“爸爸妈妈”。同样“阳了”的孟黎燕,拖着低烧的身体在外婆的病床与邻床病人间周旋:一边安抚老人的情绪,一边为深夜的惊扰致歉。“那会儿真的是撑不住,身体和精神都到达了极点。”


2023年6月,外婆又患胆囊炎。住院的15天里,孟黎燕在老人“三天不眠、三天不食、三天昏睡”的循环中透支极限。很多次,她贴着外婆耳边反复呼唤:“外婆,醒来吧,我们都念着你。”期盼的嗓音像一根细绳,硬是将神志模糊的老人从混沌中“拽”回人间。主治医生感慨:“三分药石,七分护心,你把‘家属’二字写成了教科书。”


尽管很累,照顾外婆的一切事宜她依然亲力亲为,而长期弯腰的劳损,让孟黎燕终于在那年倒下了:颈椎手术刚拆线,又患新疾。医生直言:“累垮的。再摔一次,可能会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可术后不到半年,未走完恢复期的她执意继续担负起照顾外婆的重责:“交给别人,我不放心。”


2024年,外婆平静地走了。十年的辛酸在记忆中渐渐模糊,浮现的却是童年的温暖碎片:外公自行车后座的颠簸、外婆藏在糖罐里的惊喜、老房子里永远为她留的那盏夜灯……


“从3岁到结婚,我一直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他们像我实际上的父母一样。”孟黎燕说。而这段跨越十年的照护故事,也饱含着孟黎燕对亲人的回馈,关于坚守,关于传承,更关于爱在生命两端的回响。


  从事养老服务——

  关注身体,更关注情绪


“照顾老人没有那么容易。”多年来,身边的亲人和社区的人理解了孟黎燕的辛苦与不易,渐渐地,有人伸出了橄榄枝——尝试做一下上门养老服务工作怎么样?


于是,凭借多年服务老人的经验,孟黎燕成了社区的一名上门养老服务人员。“除了完成每天的老人血压血糖等身体指标的检查,我更关注老人的心理和情绪。”尽管“上岗”时间不长,但她的细心和负责“俘获”了不少老人的芳心。如今,不少老人在路上遇到她都会同她打招呼,亲切地喊她“小孟”——张奶奶爱拉她聊婆媳家常,谭奶奶向她讨教植物养护,就连路过的老人也要停下脚步,笑着和她寒暄两句。



扎根伊萨卡社区多年,她是块“万能砖”:人口普查时,一人扛下近千份长短表登记被同事称作“超级普查员”。入户前,她会对着镜子练习数遍开场白——把“请出示证件”说成“阿姨您好,打扰啦,这是普查需要的信息,麻烦您搭把手”。“请”字开头、“谢”字收尾,笑眼弯弯的模样让居民从开门时的警惕,变成主动塞给她的一杯热茶。全程“零阻力”的普查背后,是她蹲在楼梯间反复琢磨沟通方式的夜晚。


如今作为小区业委会的“财务管家”,她翻出历年账本逐笔核对:“得把业主的钱袋子看牢。”就职期间,孟黎燕找出不少财务上的问题漏洞,挽回了共计五六十万的损失。



社区党支部书记唐浩用“较真”形容她——照顾外婆十年如一日,管财务时锱铢必较,“她做事都带着股子热乎劲儿,不图名不图利,就想把事情办圆满”。


眼下,唐浩也正计划推出“伊萨卡好人”系列,以孟黎燕为标杆,在社区内挖掘出一批真善美的典型,让这份扎根基层的善意感染更多人。


  传承良好家风——

  孩子立志,帮助更多人

  

来到孟黎燕的家中,生活熨烫后的细节也渐次浮现。

  

一进门,一只花色猫咪踩着瘸腿晃进来,尾巴像褪色的掸子扫过地板。“这是我们家的老大缪缪,在家里12年了,领地意识强,看到生人会过来闻一闻。”孟黎燕蹲下来亲抚猫咪的脊背,“就是年纪大了,看着有点心疼。”她一共养了三只猫,还种了一阳台的花草,勃勃生机布满了她的小家。


 

孟黎燕烫了时兴的波波头,很洋气。“外婆走了之后我慢慢开始收拾自己,以前总是没空。”照顾外婆之余,她一点点地在阳台种满了花。“种花这个爱好是受外婆的影响”,孟黎燕记得,童年的家里,小小7平方米的院子,有着各色芬芳。“花花草草和小猫咪一样,都需要人用心去呵护,这样热热闹闹的,很好。”在孟黎燕照顾下的猫咪和植物,都靓丽得油光水滑,就和久卧病榻的外婆一样,被孟黎燕收拾得干干净净。

  


说话间,一旁孟黎燕的丈夫老方在吃着喜欢的毛豆,视频里播放着“多猫家庭”的调解方法。“‘多猫家庭’有时候容易打架,我们常常要拉架。”孟黎燕笑着说。三只猫咪都曾是流浪猫,老大缪缪是儿子六年级的时候捡回来的,第二只小落落是自己捡的,第三只阿宝则是物业捡的流浪小猫。

  

说起儿子方森泽,孟黎燕很骄傲:“森泽今年23岁了。受我们的影响,他在高一就明确了求医志向,大学读的是护理专业,现在在省立同德医院实习。他说将来也要像我一样帮助别人。”孟黎燕是这个家的“话事人”,形容父子两个“一个模子里刻出来,都是一样沉默寡言的性子,但一样热心”。

  

多年来,儿子和丈夫是孟黎燕照顾老人最好的帮手——儿子会帮妈妈一起照护外婆,丈夫为让住院的外婆和辛苦的妻子吃上新鲜美味又营养的饭菜,一日三餐都会精心下厨并“配送”到医院。“没有他们,我一个人真的扛不过来。”她感叹道。

  

在孟黎燕心中,儿子也是自己最好的传承者。“学习护理专业虽苦,但是有意义,再说了,什么工作不辛苦呢,我希望做点能给别人带来帮助的工作。”方森泽说。在他眼里,妈妈是个有责任感、热心肠、善良的好妈妈,也是自己选择职业道路上的明灯。

  

从临走前外婆始终攥着自己的手,到社区居民对自己的认可帮助,再到如今儿子穿着白大褂微笑的样子,在孟黎燕的身边,这份爱一直在传承、延续。


记者:诸苏萱

摄:朱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