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补助争夺战如何胜出?看钱塘“最美业委会”养成记
在钱塘白杨街道当业委会,比选秀节目还“硬核”——不拼颜值不拉票,全靠给小区“改头换面”的真本事说话。连续三年拿下“最美业委会”称号的小区,直接抱走街道百万项目改造补助“大礼包”!
近日,白杨街道2024年度“最美业委会”榜单揭晓,海天城、锦湾、和达城、江语海阁4个小区的业委会一路“闯关”,凭借三年持续发力的工作实绩,在60个住宅小区中脱颖而出,连续三年成功卫冕“最美”称号,成了街坊邻居眼里的“别人家业委会”。
这场以百分制考核为标尺的治理竞赛,通过50%硬核指标+50%民意投票的双重检验,辅以民生实事加分机制,催生出“百万补助助推治理升级”的良性循环。获评第一年可获得最高项目改造补助10万,第二年累计20万,连续三年直接冲上100万,并优先列入街道老旧小区改造计划,让“社区学霸”真正实现治理成果与资源获取的双向奔赴。
老旧小区焕新三部曲:业委会的实干答卷
“以前总觉得业委会是‘摆设’,没想到他们真能办成大事!”海天城居民陈先生感慨道。三年前,海天城小区因设施老旧、管理混乱饱受诟病,如今却凭借二次供水改造、智慧停车系统等实绩逆袭成为“模范生”。
“连续三年获评最美业委会,让我们十分激动。这不仅是100万元的项目改造补助,更是街道和居民对我们工作的高度认可。小区没有100分的业委会,但我们承诺100%以居民满意为标准。”海天城业委会主任王媛的这番话,道出了“三连冠”背后的初心。对于即将获得的余下80万元补贴,海天城业委会表示,计划把它用于小区楼道墙面的粉刷和提升上。
自2022年起,海天城启动了多项改造提升工程:耗时三年完成南北区二次供水管网改造,解决高层水压不稳问题;引入闲置车位共享系统,缓解临停车位不足;重建篮球场、网球场,邀请热心业主参与设计与施工;对房屋外立进行了大面积维修;对14个自行车库坡道进行防滑改造并加装雨棚等。
“面对外墙脱落这一‘顽疾’,我们业委会协同社区党组织,汇集多方力量,成立专项整治小组。期间组织十余次业主代表座谈会,方案确定、工程施工、资金使用均经过全体业主同意并接受监督。”王媛总结道,“现在回头看,外墙改造的顺利推进,不仅解决了居民们的安全隐患,更让居民看到,我们业委会是真正在为大家办实事。”
谈及未来规划,王媛拿出了满满的心愿单:2025年建成“全龄友好社区”;在架空层设“共享工具角”;推动物业开通“24小时响应热线……“我们要把‘最美’变成居民触手可及的幸福。”王媛说。
如同每个村口都有个信息集散地“CBD”,现代小区也需要承载烟火气的公共空间。在和达城小区,中央花园便是这样一个见证社区活力的“会客厅”。
“以前小区中央花园远远看起来破破烂烂的,里面的游乐设施都已经老旧褪色,不仅不美观,还存在安全隐患,我们家长都不敢让孩子去玩。由业委会牵头改造后,现在的中央花园不仅变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还为我们这些退休在家的人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免费场所。”看着在游乐场中玩耍的小孙子,居民李大妈欣慰地说。
2022年,和达城小区第三届业主委员会上任后,将花园改造列为重点民生工程。他们深入摸排居民需求,多次召开讨论会汇聚民意,将游乐场改造融入小区景观提升方案,从设施材质到功能划分反复推敲,最终通过业主投票确定方案,让曾经的“危险地带”蜕变为全龄共享的“幸福空间”。
“中央花园景观提升改造、‘智慧和达城’和‘家园有机更新’是我们上任时定下的三大目标,如今均已圆满完成。”业委会主任张炜介绍,除了中央花园的蜕变,业委会还推动了小区完成了门禁系统升级、电梯空调加装、大件废弃物堆放点设置等工程,让老旧小区焕发新貌。
作为党员占比60%的“红色业委会”,和达城业委会将党建引领写入小区议事规则,建立“支委会先议—社区党组再议—业委会审议”的三级议事机制,确保重大事项始终以居民需求为出发点。每周三的“主任接待日”成为倾听民意的窗口,年均处理各类诉求近百条,真正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百米”。
在公共收益管理上,业委会引入“业账社管”模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记账,通过电子业主卡、公众号、宣传栏等渠道实时公示收支明细,公共收益的每一笔开支都清晰可查,透明度和公信力赢得居民广泛认可。
2024年,该小区业委会以99%的业主满意度第三次登上街道“最美业委会”榜单。“这份荣誉是肯定,更是动力。”张炜表示,业委会将继续以党建为纽带,联动社区与物业,把“全龄友好”理念融入每一项改造中。后续改造补助将全部投入“家园有机更新”项目,用于未来社区建设。
四季风景苑第四届业委会由15名跨行业志愿者组成,秉持“零私利”原则赢得业主广泛信赖。上任以来,业委会重点突破两大民生难题:一方面推动9幢业主自筹资金更换两部老旧电梯,通过中高层住户主动多担费用、居民自发成立协调小组,凝聚小区共建合力;另一方面更换物业公司并重新招标地面停车位运营商,实现年增收8万余元,收益反哺业主用于兑换大米或抵扣物业费。
此外,业委会还联合交警部门,将小区周边道路命名为“北仑巷”,并推动建立单行线交通管制,有效整治长期存在的乱停车现象。业委会成员叶小华表示:“小区周边环境改造提升,对整体综合品质帮助很大,我们业委会和业主之间最实际的默契,就是通过这些努力实现‘居住体验提升—房产增值—社区认同感增强’的正循环。”这番话道出了业委会服务的初心——以精细化治理守护居民的家园价值,用实际行动诠释“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
政策赋能+机制创新:解锁街道治理密码
“辖区内许多老旧小区面临电梯、消防、外墙等设施老化,维修频率高、成本大,急需系统性改造。希望通过资金补助引导业委会主动推进民生项目,如电梯更换、环境提升等,缓解居民生活痛点。”谈及“最美业委会”评选初衷,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业委会作为居民自治的核心组织,在小区物业管理、公共收益管理等民生问题上发挥着关键作用。此次“最美业委会”评选以及相应的补助政策,旨在树立起党建引领、财务规范、居民认可的优秀业委会标杆,实现小区自治与政府支持的良性互动。
“2025年,我们计划修订评分体系,大型小区将提高“参与率”权重,防止“少数人说了算”。微型小区则侧重“精准服务”考核,避免‘一刀切’。这种精细化调整,让评选更具公平性,也为不同类型小区提供了个性化的治理路径。”街道负责人说道。
优秀业委会在小区治理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它是居民自治的中枢,作为小区的“东家”,代表业主监督物业、管理公共事务,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它也是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桥梁,推动政策落地,如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及时反馈居民诉求,实现“小区事自己管”。未来,街道将组织优秀业委会成员参与街道治理培训,分享规范管理、项目推进等方面的经验,形成“传帮带”机制,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从“问题导向”到“发展导向”,“最美业委会”评选不仅是一次荣誉表彰,更是一场基层治理的机制创新。政策“输血”与自治“造血”相结合,评分标准与民生需求相呼应,业委会不再是政府的“传声筒”,而是居民的“代言人”。这种将治理重心下沉到小区单元的实践,不仅破解了老旧小区改造的资金难题,更探索出一条“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居民自治之手”协同发力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记者:李晨晨
通讯员:丰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