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下沙挺好的 | 吕秋叶:此心安处是法治,是烟火
2010年,吕秋叶和丈夫带着一箱法律书籍和满腔热忱来到下沙,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房子。当时,他们分别“面试”了九堡、丁桥和下沙三个区域,最终坚定地选择了下沙。
吕秋叶供图 摄/2012年
扎根:从异乡人到新下沙人
彼时的下沙新城,是杭州大城市格局“一主三副、六大组团”中的副城中心,地域宽广、高校云集、产业兴盛,处处“冒着”奋发的热气。这种氛围吸引吕秋叶和丈夫果断出手,在下沙买下了八十九平方米的第一套房子。如今他们一家住在更换了的第二套住宅,是个金沙湖周边近两百平方米的大户型。
“下沙充满活力,但鲜有专业律师扎根,法律服务的缺口也显而易见。”2012年9月,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检察院挂牌成立,“我们觉得时机成熟了,马上开始筹备”,两个月后,吕秋叶和丈夫毅然在此成立律师事务所,成为最早一批“吃螃蟹”的新下沙人。
从零开始并不容易。最初律所里只有吕秋叶和丈夫两个人,办公室总共150平方米,只有一间办公室,还面临着案源稀缺的局面,“但这些都急不来,因为不同于其他职业,律师需要通过一个一个案件去建立信任、积累口碑,要慢慢提升影响力,不可以量产。”
“以前这里全是田地。”吕秋叶指着律所的窗外说,十五年过去,孩子们在下沙出生、上学,律所团队扩大、业务稳定,她从一个外来者转变为新本地人,目睹了家门口的地铁、商业体等从无到有,见证了产城融合进程中下沙蓬勃发展的过程。
耕耘:用法律守护烟火人间
经济合同、婚姻家事、劳动纠纷,吕秋叶的执业领域看似“跨界”,却精准契合了下沙的生态:从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到钱塘区设立,下沙有年轻的、蓬勃的企业聚集,有一批批年轻人来此“造梦”,也有数万家庭安家落户。企业多、高校多、人口多,经济纠纷、婚姻家事等需求不断增长,这正是法律人扎根的土壤。
十余年来,吕秋叶不仅为小微企业追回欠款,助其渡过难关,也调解夫妻房产分割,将法律条文变成解决问题的工具,还成为法律援助服务窗口的值班律师,承办法律援助案件,为农民工、妇女儿童、低收入群体等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并获得了“杭州市十佳法律援助律师”“钱塘区优秀公益律师”等荣誉称号。
在一起变更抚养权纠纷案件中,吕秋叶作为一方代理律师,本着法律理性和“对孩子更有利”的初衷进行一次次调解。在离异父母激烈争吵的背后,她看到被破坏的亲子关系,看到年仅八岁孩子的无助、受伤的眼神,一度展现出她感性共情的一面。
吕秋叶印象非常深刻,最后在法院进行交接的时候,孩子抱着家人嚎啕大哭,包括法官和她在内的律师代理人纷纷潸然泪下,为案件取得好的结果而高兴,也为司法的阳光照进生活而动容。
“我办理了大量的民事和刑事案件,深知群众对法治公平的渴望和需求,所以始终要求自己不负所托,以法律援助的形式真正参与到国家法治建设中去,体现律师的职业价值所在。”
归属:此心安处是吾乡
“现在真切感受到了‘他乡变故乡’的滋味。”从异乡客到建设者,如今的吕秋叶用法律人的理性与温度,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答案:“新下沙人不是标签,而是选择与这片土地共同成长。”
高强度工作下,她有一套独特的平衡哲学:到钱塘江边散步,在金沙湖边观光,去金沙天街家庭聚餐,下沙的公园、绿道、小区、市井小巷,都成为了她的“充电站”。
作为下沙街道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秘书长,吕秋叶还有另外一块“责任田”:为会员提供法律咨询,进社区开展法律讲座,利用专业优势推进校地合作,让每个推开门找她的人都能找到法律支持。
“下沙能容得下梦想,也接得住生活。只要你愿意扎根,沉下心,做好每一件事情,它定不负你。”问及对新下沙人的寄语,她答得干脆。
记者:周正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