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扶手”连起“大民生”,如此破解老龄化小区治理难题

原创 下沙街道
浏览量
作者:周正倩

清晨,几位银发老人拄着手中的拐杖,步履蹒跚地走到下沙街道铭都雅苑老年活动室,和大家聊聊天是他们日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个日均接待超百人次的“银发驿站”承载着社区400余名60岁以上老人的精神寄托。然而,通往活动中心的路,却因缺少扶手成为困扰老人们的“揪心路”。



下沙社区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24.7%,这个老年活动室位于小区6幢的地下一层,通往老年活动室的道路是2条长度约14米、坡度约15度的无障碍通道,对一些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非常“不友好”,其背后也折射出老龄化社区治理的系统性难题: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滞后、居民参与治理渠道不畅。


面对这些“成长的烦恼”,社区党委依托“1+3+N”网格治理体系,将“扶手安装”议题列入社区“格里Yi”网格议事会的重点议程,组织工程人员完成了实地测量,形成详尽的数据报告,并召集班子成员、网格长、物业负责人、居民代表等共同参与议事。


会上,网格长深入分析了老年活动室目前的使用情况以及老年人在坡道行走的困难,居民从扶手高度到“防滑系数”进行了全方位的讨论,最终达成一致,采用铝合金材质、凸点明显、高度为0.9m的扶手安装方案,满足防滑需求,又兼顾了美观。



扶手安装产生的“蝴蝶效应”正在持续释放。工程完工后,老年活动室日均人流量提升20%,更重要的是,居民通过“格里Yi”小程序自主申报了3条改造建议,形成了“提出一个、解决一批、带动一片”的良性循环。


当88岁的独居老人袁大爷独自稳稳走过通道时,他摸着扶手说:“这不仅是安全护栏,更是党和群众的连心桥。”


基层治理的密码,是党组织引领群众共建美好生活的实践,也是网格议事汇集的民智民力。从加装充电桩到建设养老食堂,从睦邻中心升级再到小区门头改造,下沙社区以“把小事当大事办”的为民情怀,持续书写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答卷。


记者:周正倩

通讯员:田奕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