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喜:靠一双手,给5200多台机器人“把脉”
走进长安福特杭州分公司的车间,机械臂舞动如林,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在轰鸣的机器声中,一位身着深蓝色工装的中年人正俯身检查电路板,指尖轻轻拂过芯片元器件的金属表面,目光如炬,仿佛在聆听电子元件最细微的“心跳”。他就是被同事称为“机器人医生”的王龙喜。
2013年,36岁的王龙喜带着工具箱和满腔热忱,从老家安徽黄山来到杭州前进街道。彼时的他或许未曾想到,这片涌动着智能制造浪潮的土地,将成为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深耕工业自动化领域27年,他实现了从设备维修工,到维修电工高级技师、杭州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再到“浙江工匠”的巨大跨越。在公司,他是5200多台机器人的“医生”,仅靠一双眼睛和手,就能精准找到机器的故障所在。
“每个元器件都有生命,维修不仅是技术,更是对话。”王龙喜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上万组参数,这份执着让他在12年间帮助公司实现了各类进口机器人控制器芯片级的完全自主维修,完成18项重大技术攻关课题,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1200万元。当行业还在为进口维修设备“卡脖子”发愁时,他带领团队研发的自主维修体系已在行业内树起标杆。
走进王龙喜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墙面上悬挂的“三级梯队培养规划图”格外醒目。32门自主研发的培训课程覆盖电气、机械、工业机器人等领域,66名学员中走出4名高级技师、18名技师,多人获评“杭州市劳模”“杭州市技术能手”“杭州市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更令人瞩目的是他牵头成立的“智维创新工作室联盟”,联合12家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搭建起跨界创新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协同攻关、集智创效。
2020年秋天,王龙喜用政府发放的购房补助在前进街道安了家,真正实现了从“外来务工者”到“新钱塘人”的身份转变。他切身感受到钱塘区技能人才政策的温度:子女入读优质学校、技能提升专项补贴、大师工作室扶持资金……“这里让技术工人活得有斗志、有盼头。”
工作之余,王龙喜也不忘回馈社会。去年“926工匠日”,王龙喜带着“大师工匠公益服务队”走进前进街道前悦社区悦东方小区开展志愿服务,用万用表代替扳手,让专业技艺流淌进百姓生活。维修电饭煲时,他轻抚线路板的专注神情,与车间里调试机器人的模样别无二致。“技术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能帮大家解决问题,就是在发挥它的价值。”
夜色渐深,长安福特杭州分公司的车间依然灯火通明。王龙喜站在自动化生产线旁,指尖划过一台机器人控制器,金属表面倒映出他眼里的微光。“这些芯片就是钱塘产业发展的星火,每一颗都承载着产业工人的梦想。”这位48岁的工匠望向窗外,远处钱塘江的潮声正与机械运转的韵律交织成歌。
记者:徐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