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铸就新时代城市文化灵魂? “潮钱塘·向未来”这场大会解码创新文化钱塘范式
“大学与城市是共生体,钱塘文化与创新基因交融。多年来,钱塘为高校学子搭建成长平台,高校向区域输送大批人才,形成良性互动。未来,双方将持续深耕合作,推动区校协作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发展,携手为建设文化强区添彩。”刚刚履新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的韦路,在昨日召开的“潮钱塘·向未来”钱塘区文化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又有了新身份——他和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胡坚、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翁仁康共同成为钱塘区文化顾问。
三位重量级人物的加入,将为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注入强劲文化动能,助力钱塘在文化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续写精彩篇章。
不仅是他们,当天举行的大会上,大咖云集,亮点纷呈。
大会现场发布了《关于勇立潮头 勇担使命 奋力打造创新文化钱塘样板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整体框架可以被概括为“5733”——“5”指的是“五个区”的建设任务,“7”指七项重点工作,“3”指改革创新举措中的三个“文化+”,最后一个“3”则指三个组织管理机制。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钱塘热土“长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它承载着历史的年轮,滋养着一方水土的精神血脉。《方案》这份长达万字的蓝图,既是对千年潮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回应——让文化如钱塘江水般浸润城市肌理、驱动产业裂变、激活发展动能,书写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精神与物质共富的壮美画卷。
一片滩涂地上,能长出什么?钱塘这片热土给出的答案,是摩天入云的楼群、活力四射的产业、鸟语花香的生态、日新月异的城市、快速导入的人口……来自五湖四海的钱塘人,对多元文化的需求以及城市认同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钱塘轮滑中心、金沙湖大剧院、钱塘文体中心等文化地标拔地而起,头蓬老街、临江知青园等承载历史文化的点位迎来华丽蜕变,钱塘书房、钱塘非遗馆等文化空间处处“开花”;舞台剧、脱口秀和摄影展“好戏连台”,让文艺气息扑面而来……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了文化盛宴。
截至目前,全区已构建起包括11家文化驿站、19家城市书房、47家农村文化礼堂、58个社区文化家园、124个图书通借通还服务点在内的文化矩阵。于去年投用的钱塘图书馆,也已成了钱塘市民学习休闲的好去处。
如今,钱塘还将进一步加快促进公共文化空间提质扩面树品牌。《方案》提出,将统筹推进文明培育实践创建。在当天会议上,首批“潮起钱塘·产业园区文化共同体”正式授牌,包括了铭扬数字文化产业园、白蓝地文创园、钱塘芯谷产业园等10个园区,为产业园区文化空间赋予专属IP,以精神文明建设“软实力”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如何让优秀文化直达田间地头、让文化制度创新成果不断惠及最基层?这背后,除了需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基层文化阵地,更需要文化能人的持续滋养。
作为一名区级文化特派员,派驻到新湾街道建华村的黄小明深入挖掘村文化特色,从南沙大堤、抢险闸等围垦文化地标建筑,到村里的十二生肖主题公园、千亩粮仓等特色景点,一个图景在他脑中逐渐清晰起来——开面塑课、组建“面塑村队”,打造具有建华特色的面塑文创产品。
这是活跃在钱塘大地上的文化特派员的生动写照。钱塘目前共有7位文化特派员,他们穿梭于乡野田间,把文化注入基层,与群众共同建设美好的“精神家园”。《方案》提出“钱塘将持续深化文化特派员制度,以文化特派员‘项目+’为牵引,常态化开展文化服务供给、文化文创产品培育、文化空间共享等惠民服务,因地制宜推出农村文艺演出、民俗表演、村晚等特色文化活动”,随着文化特派员制度的深化,钱塘将持续聚力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在钱塘,文化服务正从“输血”向“造血”升级。不仅“送文化”“种文化”,还“长”出了文化。把舞台交给钱塘人、激发群众文化创新活力,打造独属钱塘的文化标识,这正是去年钱塘文化主题月的初衷,也将是未来钱塘文化发展的方向,让每一个扎根钱塘的个体都闪耀出钱塘时代和历史的一片光影。
“文化+”创新融合
激活科技旅游民生动能
科技创新和文化“潮”是钱塘的“金名片”。钱塘也正通过科技、旅游与文化的相互赋能,寻求新的发展动能。
今年初,投资2亿元的掌玩总部项目在东部湾正式启动建设,计划打造集技术研发、内容创新、全球运营于一体的产业枢纽。作为扎根钱塘、土生土长的头部文化企业,掌玩成立十年间与钱塘发展同频共振,构建起涵盖数字阅读、游戏发行、微短剧、新媒体广告的数字生态体系。
而这也是钱塘文化企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2024年,钱塘共有规上文化企业156家,实现营业收入190.86亿元,同比增长11.3%。
近年来,钱塘抢抓网络微短剧产业风口,构建了“政策护航+版权保护+产业孵化”三位一体产业生态体系,推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王的手创、问童子等企业亮相深圳文博会、中国国际动漫节等展会,远赴伦敦、巴黎,让钱塘文创新势力走出杭州、走向世界。会上,钱塘区与省文投集团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落地签约剧变时代、拉风传媒、麦潮网络等重点文化项目,为钱塘文化产业发展再添新动能。
另一方面,钱塘文旅产业同样如火如荼。2024年,钱塘全年接待全域游客人数2107.3万人次,同比增长13.7%,实现全域旅游收入184.8亿元,同比增长12.9%,同比排名全市第二。
去年,钱塘区面向区内14所高校,招募了60名文旅推荐官,一起去发现这座“年轻之城”的更多面,让钱塘工业游、乡村游、湿地游等“走出去”。如今,钱塘文旅又将博物馆资源与旅游点位串联起来,发布了“品·匠心传承”“赏·水韵风华”“寻·文脉绵长”三条钱塘“宝藏”旅游线路。这三条线路主题丰富、内容多元,涵盖围垦文化、工业文化、浙商文化等钱塘地方文化、生态文明、红色故事等内容,充分整合了历史文化资源,让“沉睡”的文物与“热情”的旅游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钱塘IP不仅在国内熠熠生辉,更要走出国门,让世界看到。过去一年,钱塘声量在海外不断放大——聚力打造“钱塘洋学生”国际传播品牌,启动“Hi,Qiantang!”系列活动,举办首届国际传播交流大会,推动全市首档区县级双语类国际传播栏目《看钱塘》落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上线并正式运维全市首个区县级TikTok海媒账号。以留学生独特且鲜活的视角为窗口,钱塘向世界生动且立体地展现了自身的蓬勃朝气和无限发展潜力。
如今,钱塘再谱新篇章。大会正式推出“Touch Qiantang(踏趣钱塘)”海外达人孵化计划。钱塘将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以及杭州重要外宣平台同步发布招募令,诚挚邀请海外达人沉浸式体验“踏”入钱塘,围绕精心策划的多元创作主题,用充满趣味的独特视角,解锁钱塘的创新基因密码。
未来,钱塘将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民生的深度融合,有效激发文化新质生产力,促进文化产业实现全面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一批可感可及的“文化+制造”示范场景,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站在江东大桥眺望,钱塘江春潮滚滚、奔涌向前。今天的钱塘人正以文化为楫,勇立时代潮头:用“围垦精神”铸就创新胆魄,以“诗路智慧”激活产业动能,让“潮文化”化作治理温度。
而这片因潮而生、因垦而兴的土地,也正在不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篇章的钱塘答卷——潮声所至,皆是未来。
记者:诸苏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