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监督员”上岗 让垃圾分类更“智慧”高效
“自从装了这套语音监控,又有人指导,大家丢垃圾的习惯变好了,基本不怎么丢在垃圾桶外面,投放点干净很多。”家住学林铭城的娄阿姨,亲身感受着小区环境的变化。
钱塘许多小区都在探索垃圾分类新方法、新模式。而娄阿姨体会到的改变,源自今年2月份钱塘区“试水”的垃圾分类新模式。该模式引入智能语音监控系统,过了定时投放时间,靠近投放点,智能语音就会自动提醒,并上线智能回收箱,让垃圾投放更加“聪明”高效。目前,钱塘区已经在下沙街道新沙社区的4个小区、11个垃圾投放点安装这一系统。
24小时智慧化监管
在下沙街道学林铭城东门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点,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四类颜色各异的垃圾桶,在“工位”上严阵以待,右侧上方安装了智能摄像头,用于识别现场投放情况。投放点上方醒目的位置上,写明垃圾投放时间,为7:00-9:00和17:30-19:30两个时间段。
记者在现场观察到,上午10点左右,有居民在非开放时间段投放垃圾,靠近投放点时,听到“温馨提醒,点位已关闭,投放垃圾请前往误时投放点”的语音提醒,便自觉前往误时投放点,垃圾桶周边基本没有乱丢现象。
图为学林铭城的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点
“就像是有了一位智慧‘监督员’,24小时‘不眨眼’,能实现全天候智能化监管。”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介绍,借助这一系统,线上,社区和物业工作人员也能定时在手机端开展“巡查”,发现不规范“丢包”行为,能在后台进行语音喊话,构建起系统化的监督机制。
垃圾分类光靠硬件监督还不够,也需要做好引导。“您好,麻烦把垃圾分下类再投放,蔬菜和果皮都是易腐垃圾。”每天早上7点左右,学林铭城东门垃圾投放点“桶边员”夏师傅都会在现场劝导居民做好垃圾分类。
“我是去年8月份过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桶边指导,现在小区有一半的居民都会在家里做好垃圾分类。”夏师傅说。
同时,社区和物业深度参与小区垃圾分类治理,社区工作人员定时进行入户宣传,开展兑换绿植、手工等垃圾分类活动,提升大家的分类意识和习惯。
“家门口”的微型废品回收站
下沙街道望金沙小区垃圾投放点旁边,立着两台草绿色的“智惠收”智能回收箱。居民扫描微信二维码,就能投放一些废品,以0.6元1公斤的价格提现。
在箱体上,展示了4大类、20种可回收物,包括纸箱、易拉罐、塑料瓶、家电和皮包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可回收物,类似于一个小型的废品回收站。
图为望金沙小区的“智惠收”智能回收箱
“去年装上这个智能回收机以后,用的人挺多的,基本两三天,两个箱子就装满了,工作人员会来收走。”望金沙小区生态环境工作人员开心地分享,“提现也很快,分分钟就能到账。”
记者了解到,这些智能回收机最早进入杭州是在2023年7月,当时,西湖区翠苑街道在翠苑一区、二区和四区试点投放了12台。目前,钱塘已有21个社区投放“智惠收”智能回收箱,受到社区居民欢迎。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全区前端分类精细化,中端运输和后端处理则愈发科学化。钱塘区严格按照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的原则,全力保障垃圾分类运输工作。同时,构建科学的处理体系,投用易腐垃圾处置中心,一天可处理300吨易腐垃圾,将易腐垃圾转化为有机肥等,用于农业生产,实现资源再利用。
记者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获悉,钱塘区正着手推进智能语音系统“2.0”版本,即将上线人脸识别模块,实现“丢包”溯源,形成“及时发现——精准溯源——定向宣教”的全流程治理闭环。
记者:陈晓
通讯员:虞筱钰 盛霞 徐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