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这些年,从“看天育秧”到“车间造苗”,育秧基地负责人蔡康锋种好粮的底气越来越足。过去育秧,要先备秧田,最多五分地,整得田平如镜、泥烂如羮,稻种还得“浸一天,催三天”。“尤其是早稻,育秧一个月,见天抢农时。”萧君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张啸林说,“是真累,觉也睡不踏实,人不离田,夜与禾眠。”“车间造苗”大不同,张啸林主动向农业机械化靠拢。育秧基地买了拌种机等设备,种子喝饱水,吃上“壮骨肥”,浸种时长减少到15个小时。全自动播种生产线上,供盘、铺土、淋水、播种、覆土,一只只秧盘“坐轨道”“钻山洞”,几名工人配合默契,出一盘秧只要3.6秒。按一亩水田13个秧盘算,一小时的出盘量,够76亩大田用,省工省时,节肥节药。恒温室里,秧盘入住“包间”,催芽两天,发芽率提高到95%。车辆把秧盘运到炼秧场,炼秧只需23天。“头一茬秧将在4月初开始插秧。”区农业农村局章铬说。文/摄 记者 朱晟 通讯员/ 章铬


秧苗现阶段为两叶一心的状态。


恒温室


恒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