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食”交融 缔造“钱塘诗教”新可能

原创 区文联 区融媒体中心
浏览量

近日,在义蓬街道主题党日活动的课堂上,青铜食盒与竹蒸笼的蒸汽正隔空对话。苏轼笔下的春盘与萧山“十碗头”糖醋排骨在屏幕中交错浮现。“原来爷爷总说的围垦故事,就藏在这碗扣肉的香味里!”授课老师肖文成深情地对孩子们说。

据悉,这堂名为《诗可以食,舌尖上的乡愁密码》的诗歌课,正是贯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深化乡土文化教育,构建乡村振兴精神家园”的创新实践。钱塘区作家协会联合全国诗歌教育研究中心,将“儿童诗教课堂+”打造成连接历史记忆与当代乡村的文化基因解码器。


在 “时空穿梭机”上,战国青铜食盒的饕餮纹与竹蒸笼的篾片纹形成跨越两千年的对话。青铜器上的掐银丝瑞兽铭文三足凤纹,让人想到‘钟鸣鼎食’的庄严,而竹蒸笼的清香又让人闻到奶奶厨房的味道。”印证了沉浸式教学对文化感知的激活效应。这种“器物—情感—诗句”的三维转化模型,使学生的诗歌创作准确率有了很大提升。

课堂上的“诗歌香料瓶”教具颇具巧思:打开桂皮纸杯,学生需用三个比喻描述乡愁气味;触摸花椒颗粒,则要联想热闹场景的拟声词。通过五感沉浸的教学方式,让诗歌 “活” 了起来。课堂上,肖老师们引导孩子们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去感受诗歌中的世界。


不仅如此,肖老师还通过讲述钱塘沙地围垦的历史故事、民俗饮食习惯,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过去和现在。从“‌萝卜干‌、腌菜、霉苋菜梗”到“沙地十碗头”,鼓励孩子们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乡美食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一首首充满童真和温情的诗歌,从孩子们的笔下诞生,这些诗歌不仅是他们情感的寄托,也是乡村文化的传承。


此次区作家协会联合全国诗歌教育研究中心创新诗教课堂,以诗为媒,煨煮乡愁。以“诗教课堂+”为创新载体,将钱塘沙地文化、传统美食与儿童诗歌教育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人、以艺兴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通过沉浸式诗教课堂,让少年儿童在舌尖上读懂乡愁,在诗句中传承文脉,为艺术乡建注入鲜活生命力。


据悉,一直以来,钱塘高度重视文学工作,区文联、区作协持续对接省市资源,凝聚作家力量,推动钱塘文学工作“起步即腾飞”。去年11月,全国诗歌教育研究中心在钱塘区挂牌运行,这是钱塘进一步深化推进“钱塘诗教”创新工作的又一重大行动。


未来,钱塘将不断深化“诗教计划”实践,携手各方共进,努力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诗歌教育示范中心城区,让诗教在新时代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为钱塘提供更多的精神滋养。

记者:诸苏萱

通讯员:许波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