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历史文脉“点亮”城市未来

《钱塘区江海文化长廊(蜀山段)开发建设及环境整治概念方案》 出炉

原创 江海之城建设管理办公室、区建投集团 浏览量
作者:陈晓

近日,江海之城出台《钱塘区江海文化长廊(蜀山段)开发建设及环境整治概念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通过追溯梳理城市文脉、窥探城市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前世今生”、规划设想城市文化传承未来,用历史文脉照亮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筋骨,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根’与‘魂’。在钱塘(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推动文化保护与开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文化与经济相互激荡、彼此生发时 ,相信城市会愈发‘骨骼健壮’‘有血有肉’。”谈及编写《方案》的初衷,江海之城建设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方案》研究与规划以蜀山遗址为重点,以南沙大堤为轴线,串联周边重要文化节点,联动下沙范围内同时期的3号大堤等具有钱塘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的区域。其中,蜀山遗址、南沙大堤局部段落及周边紧邻用地等核心范围位于江海之城。


值得一提的是,《方案》编写人员经过研究,梳理出蜀山和南沙大堤遗址的文化脉络。就空间维度而言,钱塘居浙江海门之要地,接江连海,为杭州山水形胜之重要组成。蜀山作为钱塘辖区内唯一一座山,拥有良渚至商周的早期聚落文化遗址,见证了钱塘江河口段由北到南的变迁,春秋吴越争霸时期,也被作为重要军事与航运地理标志,它所出土的文物,最早可追溯到四千年以前的良渚时期。南沙大堤则是萧山人民抵御洪水泛滥,挡潮防浪,保护堤内居民和工农业生产安全,为民众自发筹款所筑,其规模甚至超越了当时的官筑海塘,既展现了钱江潮活动的轨迹,也是过去沙地人与钱江潮斗智斗勇的遗迹,与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围垦文化”“潮涌文化”具有相似的精神内核。


“我们经研究与调研发现,钱塘(新)区刚满5岁,但在历史维度上已跨越数千年,区内文化资产丰富,文脉源远流长,文化开发潜力十足!”江海之城建设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补充道。


而如何基于钱塘(新)区的现有发展规划,挖掘更多文化资源,用文化保护与开发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呢?《方案》提出的关键设想是:活化资源,让历史文化融入市民生活,让城市焕发新生。


例如《方案》中就提出,未来计划将江海文化长廊打造成为集中展现钱塘区历史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展示带,规划建设公园、文化博物馆等公共设施,打造历史文化展示带、公共空间休闲带和产业科创活力带,与头蓬老街、知青文化园等具有钱塘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的区域联动起来,融入非遗体验,让文化走进市民生活、企业生产,真正实现以文润人、以文兴城。


“我们希望以这本方案作为一盏烛火,为钱塘后续文化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也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发挥光和热,让点点烛火汇成灿烂星河,繁荣钱塘文化,留住这一抹浓浓乡愁,增强城市文化底蕴以及人们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江海之城建设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


记者:陈晓 

通讯员: 徐瑞敏 楼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