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字读懂运河2500年 钱塘作家沈小玲与《运河2500年》

原创 区委宣传部、区融媒体中心 | 人阅读
作者:徐红燕

“常在春日的午后,我从杭州武林门出发,一路向北。运河两岸杨柳依依、桃花灼灼,亭、台、楼、阁、桥穿插其中。立于拱宸桥上,看桥西老房和桥东高楼。从浙东运河、京杭大运河边经过,我常好奇2500多岁的运河有哪些故事,运河需要什么样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2024年,在大运河即将迎来申遗成功十周年之际,中国作协会员、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作协委员会委员、钱塘区文联副主席、区作协主席沈小玲撰写的新书《运河2500年》新鲜“出炉”。她用20万字再现大运河的人间烟火,用四年时光讲述关于大运河2500年的前世事、今生情,她更是行走几十座运河城市记录下点滴细节完成了这部中国大运河画像。



一部条例与一本书

“站在运河边,对话2500年”


自小生活在浙江瑞安的飞云江畔,沈小玲爱水。


来杭州工作后,沈小玲选择居住在钱塘江边,她时常去西湖边、运河旁,对她来说,“在这些地方发呆都是一种享受。”


对水的特殊情感,让沈小玲对此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我可以为2500多岁的运河做些什么?


沈小玲付诸以行动。


在浙江省第十三届人大会议期间,作为省人大代表的沈小玲,领衔提出了《关于制定〈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议案》,并全程参与了立法调研、审议、论证等工作。2020年9月24日,沈小玲对这个日子记忆尤深,《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经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宣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省级地方性条例。



在履职过程中,沈小玲与《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小组前往本省和江苏、天津各地考察运河保护情况。码头、粮仓、驿站、纤道……历史的沧桑铸就了底蕴深厚的文化遗产。一路上,沈小玲感觉与运河越来越近,运河多个历史文化遗产点“串珠成链”,“仿佛让我穿越时空与运河展开了一场对话。”沈小玲说。


立法小组成员和代表们建议沈小玲:“你用文字把中国人的运河故事写出来。”


爱写作,在散文方面尤为擅长的沈小玲,就这样开启了与运河更为深度的“交流”。从运河上的帝王到缔造运河的老百姓,从数不完的桥到甲天下的园林,从听不完的民间曲艺到讲不完的民间文学,从码头的一言一语到漕帮的“义气”……沈小玲笔下,运河的人、运河的景、运河的物、运河的事,跨越千年。


在沈小玲看来,写这本书的契机是《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而这本书的完成,也为这部条例交上了一张属于自己的答卷。


一个“4年”与一条河

“为运河画像立传绝非易事”


“为运河画像立传绝非易事。”著名教育家周一贯这样评价《运河2500年》:“作家沈小玲以其极富文学魅力的文字娓娓道来,以一泻千里之力为我们述说了中国大运河2500年的成长史,不禁令读者思河兴叹:伟哉,运河之水天上来,装点华夏江山美!”


沈小玲创作《运河2500年》用时长达四年,周末或假期,她多次沿着运河遗产点,深入现场探访,将实景与史料结合,挖掘运河尘封的历史。


决定创作这本书时,沈小玲其实已经有了明确的“要求”。“早前为了研究大运河,我翻阅过很多关于大运河的书,这次要写大运河,我想要写点不一样的。”沈小玲说。


因此,在《运河2500年》这本书上,面对长篇的运河古今史,却文字细腻又通俗易懂,沈小玲更是通过“个人视角”,使运河的故事有了十足的现场感。


正如鲁迅文学奖得主沈苇所说,《运河2500年》有着跨时空的结构和轻灵细腻的笔触,现实与历史交互并重,感性与沉思有机交融。作者抚今追昔、鉴往知来,以运河多个侧面为切入点,书写精神与物质的活态化传承,道出了文明的深厚积淀和源远流长。


作为一名散文写作者,沈小玲已经创作了多部作品,“但是这本书,是目前我所有作品中最难创作的。”沈小玲坦言。


难在哪?首先就是提纲。关于运河的琳琅盛景,关于漫长的历史长河,关于三十多座运河城市,有太多的内容可以写,但是沈小玲必须要作出抉择,她只选择一些运河关键事件。《运河2500年》共10章,每章有5篇文章,各有讲究。


此外,运河开凿至今2500多年,记载运河的内容繁冗,要写这本书,准确是最基本的标准。于是,沈小玲开始了漫长的考证之路。为避免内容有所偏差,她就一次次翻阅书籍,一趟趟跑博物馆核对。


翻开《运河2500年》,会不由自主地被里面的精美插画所吸引。插画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沈小玲的女儿——插画师宴鸟,这也是母女二人的第三次合作。


(插画)


运河之源、水上船家、锦随水来、运河民俗……宴鸟用浓郁的中国风插画展示着运河最普通的烟火生活,体现着运河带来的繁荣与稳定。女儿总能读懂妈妈文字背后的意义,而妈妈也能看出女儿绘画作品的涵义。在这种自然而然的默契下,作品锦上添花。


目前,散文集《运河2500年》入选浙江省委宣传部的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2023年度资助项目和2024年2月浙版好书。《浙江日报》读书栏目做了专访,CCTV央视网全文转发。



一名作家与一座城

“在钱塘江畔,还爱写钱塘这座城”


事实上,写作一开始只是沈小玲的爱好。


1990年,沈小玲从瑞安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老师。随后这些年,无论是奋斗在教学一线还是教研室,喜欢写作的她在工作之余,静心写作,用细腻的文字表达着自己的所思所想,享受着文字带来的乐趣与获得感。



2010年8月,作为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的沈小玲通过人才引进来到下沙,开启全新“旅程”。爱水的沈小玲,在钱塘江畔,同样没有放下写作。奔涌的钱塘江潮水、朴实勤劳的钱塘人、风景如画的乡村风景,沈小玲尤其爱写钱塘这座城。


沈小玲写的《钱塘传奇》发表在《人民日报》,文中写道:“在钱塘的十年时间,我看钱塘潮涌,听钱塘故事,写钱塘传奇,我时刻感受到钱塘人血脉中的弄潮儿精神。江边潮起,风混着水汽与青草香,于我是那么的亲切。”


2021年,沈小玲加入中国作协,也是这一年,她进入钱塘区文联工作。和钱塘区作协一起,沈小玲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并开展相关工作。



这几年,沈小玲积极创作散文,作品入选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项目,入围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入选《人民日报散文精选》《浙江散文精选》等年选书籍,多篇散文在《人民日报》《浙江日报》《读者》《文艺报》《新民晚报》《作品与争鸣》等报刊杂志发表。目前,已经出版《一朵花的神话》《风过小铃》《运河2500年》等专著7部。


其中,沈小玲的《辛勤耕耘稻麦香》《我是钱塘人》《洗河》等多篇散文都书写钱塘的故事,多篇作品更是发表在《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平台,让钱塘这座城,被更多人所熟知。


在大家眼里,如此热爱钱塘的沈小玲俨然成了一名“钱塘代言人”。而这,也正是她的目标。“作为一名新钱塘人,在这里生活与工作,无论是深厚的围垦文化,还是朝气蓬勃的新城,都给我很多写作灵感,我想把钱塘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沈小玲表示。


如今,钱塘区作协共有会员157名,他们“妙笔生花”、积极创作,一批批文学佳作书写着钱塘好故事,描绘着钱塘盛世繁华,推动着钱塘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首席记者:徐红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