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毛:种地六十载 老农人的田间新担当

原创 人阅读

“高爷爷,这茬结的草莓好大啊。”


“高爷爷,我们周末过来收大白菜。”


“高爷爷,白萝卜的叶子可以喂兔子吗?”


随着新年的到来,乔司农场广袤田野上的风稍减几分寒冷,几处草莓大棚内暖意融融,74岁的高小毛精神矍铄,带着一群小学生摘草莓,并悉心解答他们在农业方面的疑惑。大棚外面的农田,还种着萝卜、花菜、白菜、小青菜……


“我干了一辈子农活,没想到老了还有了新‘职务’,成了这群小朋友的‘田间教师’。”高小毛笑容满面,杭州市钱塘区文思小学的这处海达学田实践教育基地,便是他田间教学的“主战场”。


老农人的“新职务”


在下沙街道新元社区,高小毛是知名的老农人,参加过围垦的他有六十载种田经验,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如何让它们茁壮成长,如何避免病虫害,他心里“门儿清”。文思小学与乔司农场共建合作,有十亩绿色食品基地,为学生们提供放心菜。其中,海达学田实践教育基地需要“田间教师”,得益于种田好手艺,社区一推荐,文思小学便“相中”了高大伯。


“我从十多岁种地到现在,一天不去田间地头就浑身不自在,这也是‘职业病’吧。”高小毛笑道,本来以为自己的传统种植经验就此断了传承,如今一大群小朋友围着他问这问那,还耐得住风吹日晒跟他春种秋收,“真当开心!”


高小毛种草莓是把好手,也靠此日子越过越好。“最初是用自行车驮着五六箱草莓,凌晨三点多就出发,吭哧吭哧骑一个半小时赶到杭州艮山门水果批发市场,到现在我还记得每斤卖2元多,一箱有十斤,能赚不少钱呢。”20世纪80年代末,他认真钻研草莓种植技术,很快打开了销路,最初是骑着自行车运货,几年后换成了摩托车,一次带货十多箱,再到后来开上了小货车。


一路走来,有笑有泪。“同学们,你们看,这些老叶子太茂盛了会影响中间嫩叶的生长,以后要注意喷洒抑制剂的配比。”摆弄着手里的草莓秧苗,高小毛向学生们讲起自己的惨痛教训:2014年,他承包的7亩草莓丰收,净赚20万元。万万没想到,第二年白忙活一场,问题就出在一时大意,老叶子的生长没控制好,导致草莓严重减产。


见高大伯倾囊相授,一旁的带队老师、文思小学副校长杨红咏连连颔首——这位农人“老师”真是请对了。

 

小学生的大乐园


劳动学田是摊在大地上的课本,更是学生乡愁的安顿地。文思小学将校外学田当作亲子劳动日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家长、教师可在各班自留地里开展种植、养护、收获的全过程,真正地亲近土地。杨红咏说,为了让学生们真正学到田间技艺,体验劳动的不易与收获的乐趣,学校与社区联动,最终选定了包括高小毛在内的几位老农人。


“高大伯不仅是有真材实料的老农人,还是社区党总支第一支部书记,我们撤村设居前的农业带头人。”新元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强与高小毛相识多年,对他的能力相当佩服,“同样是种地,从选种到育苗,从浇水到施肥,再到日常的科学化管理,他就是比我们懂得多,种得好!”而李强向学校推荐高大伯,背后另有“隐情”。


在一次社区议事会上,有居民无意中提到,原来的乡村随着城市化发展成了现代化社区,大家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但幸福生活也有隐忧,有些孩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我们这代人不干农活才几年呦,像高小毛那么好的手艺也没机会传下去,多可惜。”


去年3月,高小毛走进海达学田实践教育基地,一身“庄稼把式”再度发挥大作用,几次课程下来便有了一批“忠诚度”极高的小粉丝。“一个老农民成了孩子们的‘老师’,咱那点小本事可不能藏着掖着。”出生、成长皆在农村,高小毛对脚下这片土地真正“爱得深沉”,孩子们肯用心学,他肯用心教。


“红薯很害羞,它的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对孩子们来说,割秧、运秧、刨土、挖薯有点累,但个个干劲十足。“这个红薯比我的头还大!”满身泥土的孩子在体验劳作之苦的同时,也收获了一袋袋专“薯”于自己的快乐。事后,每人都写出一篇劳动体验小作文,还秀出了“煎煮烹炸”红薯的多种美食做法。


对文思小学的小朋友们来说,有高爷爷在的田间地头就是课余最爱的乐园,在这里,他们认识了各种粮食蔬菜水果,也见证了这些作物和自身的成长。


“种植经”的大作用


“南瓜主藤蔓到两米长,要把生长点摘除让分蔓长出来”“花菜喜湿润环境,但不耐涝,可以采用深沟高畦栽培”“种植白萝卜前土地要深翻30厘米”……最近,高小毛开始整理自己几十年的农作物种植经验,虽然工作量很大,但他想最终汇成一本“种植经”,以后带学生就有了“指导手册”,自己也不用担心忘记传授一些知识点。


听说这事,李强又找到高小毛,和他商量网络直播计划:等手册写好了,抽空搞搞网络教学怎么样?网络直播对高小毛来说是新鲜事,但他并不了解如何操作,也充满疑问:网上指导别人怎么种地,会有人看吗?


“您看看,人家81岁了都在网上开直播、讲农业,现在都有3万多粉丝了。”社区工作人员打开曾获央视点赞的@梁老师谈农业 抖音直播间,看着看着,高小毛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嘿,没想到教人种地这么受欢迎!”


一部手机、一个支架、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是梁振清老人直播课的全部工具,直播内容是推广农业种植技术。了解到“梁老师讲农业”开播初期只有几个人观看,也没有人互动,但老人坚持每天备课、按时直播,高小毛越发觉得自己的“种植经”要坚持写下去。


李强说,直播难度不小,热度预计也没有其他行业高,不过有了新老农人踏足直播领域的成功经验,可以多加借鉴,这对高大伯来说又是一份“新农活”。“我们都支持高大伯为学校带出一批又一批与泥土亲近的学生,社区还希望通过网络让他的种田技术和经验帮到更多人。”


“我看报道说,梁老师编写的经济作物栽培教材帮200名残疾人掌握了致富技术,我很佩服他。”虽是深冬,学田里仍有大片绿意,高小毛轻轻抚弄着菜叶,“我想向他学习。”



记者:郭庚新

通讯员:卢进 徐雯雯